項目成果已應用于國家日常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并全面開展國務院應急平臺和各省(區)市、部門應急平臺建設,在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南方洪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四川攀枝花—會理地震、北京奧運安保、甲型HlNl流感、山西臨汾尾礦壩潰壩等重大事件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務院領導同志進行應急指揮與快速決策提供了技術服務,已成為國務院應急辦日常值守應急工作的重要手段,多次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肯定;綜合應用系統在國家電網“奧運保電”、北京市應急辦奧運安全、廣東省政府抗洪救災等應急管理工作中進行了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核心軟件系統已由國務院應急辦發文配發應用,標準規范已印發并指導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建設。項目成果的廣泛應用,在防范事件風險,縮短決策時間、綜合協調應急資源、優化調度救援力量、增強應對科學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瓦斯治理等技術裝備。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相關項目,以瓦斯治理為重點,解決了煤礦安全生產中災害防控、監管監察、應急救援等方面的一批技術難題。其中,基于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線的新一代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實現了煤礦井下多系統融合和瓦斯災害的實時預警,預警準確性可提高到80%;防爆大透視距離無線電波透視系統和礦井多波地震儀實現了對斷距3米以上斷層的精細探查;煤礦井下突出松軟煤層順層鉆進鉆機和井下中硬煤層水平長鉆孔定向鉆機的鉆孔深度分別達到168米和1046米,創造了國內外設備在國內地質條件下的最好紀錄,為我國煤礦瓦斯抽采利用量的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煤礦災害基礎參數測定體系的完善,使瓦斯含量、壓力、滲透性等測試效率、準確性和精度大幅度提高,提高了災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首次提出了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風機等五大類在用設備的檢測檢驗方法,為井下在用設備事故隱患的排查和監測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創新了電(磁)、彈性波、核磁共振等物探方法在礦井地質的應用,顯著提高采空區(老空區)展布規律和物性特征的探測深度和精度。
依托科研項目的實施過程,在淮南礦區、松藻礦區、峰峰礦務局、撫順老虎臺煤礦、淮北礦業集團、平頂山煤業集團、天地王坡煤礦、冀中能源公司、晉城煤業集團等代表不同災害類型的礦區和單位,建立了15項煤礦瓦斯災害治理和事故防控科技示范工程。這些示范工程為礦區的安全生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成為全國類似條件煤礦借鑒和學習的典范。
(三)特種設備安全關鍵技術。依托“生命線工程和特種設備安全保障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針對特種設備事故預防領域中的共性、關鍵性突出問題,圍繞生命線工程、大型高參數高危險性成套裝置和電站鍋爐長周期運行以及典型機電類特種設備的安全風險壽命評價和檢測監測以及特種設備安全動態監管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項目成果在全國220公里埋地管道、110多臺大型儲罐、200多套石化成套裝置等特種設備的檢測和安全、風險、壽命汗價,以及江蘇省、深圳市、淄博市、南京市技術監督局的安全監察業績評價中進行了示范應用,效果良好。
(四)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十一五”期間,密切圍繞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新形勢和新需求,通過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專項的實施,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開發、食品檢測裝備研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應急和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應對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食品安全檢測與危害識別技術基本與國際接軌。成立了二惡英和多氯聯苯國際標準物質的定值實驗室,顯著提升了我國食品安全科技領域的國際地位;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食源性細菌的分子分型溯源技術平臺;研制出170余種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盒和50余種相關檢測設備,實現了主要違禁藥物殘留免疫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的國產化。
隨著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突破和重大成果轉化的推進,已逐步形成了國際認可度高、高效快捷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如一批農獸藥殘留檢測技術已經成功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青島奧帆賽的食品安全保障,杜絕了食源性興奮劑事件的發生;能夠對25種毒物進行現場快速檢測的快速檢測箱,已經成功應用于汶川地震災區、北京奧運會、青島奧帆賽、神舟7號飛船發射基地和亞丁灣海軍護航艦隊的食品安全保障;快速、準確的禽流感病診斷方法解決了禽肉中微量禽流感病毒快速檢測技術難題,為應對禽流感突發事件、促進我國禽肉出口發揮了重要作用;食物中毒查詢數據庫和毒理學質譜庫成功應用于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偵破和違法添加篩查;蘇丹紅和三聚氰胺事件中,參加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專項的相關實驗室迅速應對,很快拿出與國際接軌的檢測方法,為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護國際國內貿易提供了科技支撐。
通過項目實施,全面突破我國法醫DNA專用檢測領域的關鍵技術,使我國具備了用于法醫DNA檢測的主要設備和耗材的生產制造能力,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和經濟壁壘,將改變我國開展法醫DNA專用檢測工作必須全部使用高價的進口檢測試劑和檢測設備的局面,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項目成果與目前已有的國產化檢測試劑配套,將加快推進我同法醫DNA檢測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更好的滿足我國公安系統的業務需求,直接服務于公安一線,降低辦案成本,提高辦案效率,為DNA檢測技術在我國的普及應用和DNA數據庫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將顯著增強我國在打擊和防范刑事犯罪方面的快速反應能力、犯罪證據認定能力以及物質條件保障的自給能力,不僅填補了國內法醫DNA檢測設備和檢測耗材的空白,同時標志著我國生命科學儀器的研究和開發能力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將有效促進我國DNA及生命科學相關產品和產業的發展。
三、“十二五”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工作展望
近十年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進入“十二五”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公共安全也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呈現多元、頻發、復雜化等特點,剝監測預防、應急準備、應急處置、恢復重建和應急保障等綜合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加大支持力度,繼續加強自主創新,通過科技支撐與引領,深化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十二五”期間將以解決公共安全領域的關鍵科技問題為突破口,逐步建立完整的公共安全科學研發體系,實現突發事件預防、預測、預警與應急等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的持續創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術與裝備的自主研發與工程技術能力,初步具備對多災種耦合的重大事故、災害的防控能力;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撐平臺和學科體系,建立公共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公共安全科技運行機制。將重點面向當前公共安全領域的關鍵問題,擬以應急裝備為切人點,圍繞民眾、受災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與救助安置,現場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應急指揮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研發系列化成套化技術裝備,實現應急關鍵環節銜接,切實提升“民眾”應急能力和“應急救援”保障水平。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國家公共安全科技創新體系,使我國公共安全科技支撐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力提升突發事件的預防、監控和應對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時,將大力推進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十二五”公共安全領域的科研項目,其中,應急技術裝備、產品的開發是重點內容。國家科技管理部門將實施應急裝備重點科技專項,整合各種資源加強應急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培育。已率先啟動了部分項目支持開發,重點支持了移動兩棲救生艙,消防用單兵防護、通信、偵查裝備,冰凌災害破冰船,飛艇及無人機監測平臺,食品安全高端檢測試劑及儀器等項目研究和裝備研發。通過技術進步全面提升我國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任務艱巨、緊迫。通過相關部門大力合作,進一步加強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工作,才能為持續提升我國應急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維護民生權益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簡介:
張小明,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麻名更,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社會事業處處長。
本文轉載自《中國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