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震感”與中國“政感”
汶川地震五年過后,四川雅安再度爆發蘆山強震。震級雖然稍低,震感卻更強烈,因為關鍵的是,它是對四川五年來抗震能力建設的大考驗,也是對我國五年來應急能力建設的大檢驗。
在此次地震之前,雅安已基本完成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其重建完工項目達兩千多個,已投入資金達兩百多億元。就在地震前一天,雅安周邊還舉行了代號“閃電-A”的跨區地震救援演練。為此,國人勢必會對兩次地震進行對比,其“政感”肯定也會比前者更強烈。可喜的是,中央和四川各級政府,都對蘆山地震做出了快速反應,一些重建項目也在本次救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比如,蘆山中學保存完好,在承擔重大地面救援任務之余,還發揮了空中救援中心的任務。
古諺曰,多難興邦。根據“刺激-應激”模式,政治發展源于對挑戰的回應,若不能在苦難中學會改進,“多難興邦”就會淪為空話。無論是以大禹治水為例,還是以1998年抗洪、2003年抗擊非典為例,中國政治歷來與救災聯系緊密,因而連普通國民也精通“災難政治學”。地震是突發事件,輕則震動全國,重則震動世界,它考驗著官員乃至國家的能力與形象。因此,“震感”也是“政感”,只有提升官員對突發事件的感應力,“多難興邦”才不會淪為空話。
災難最能震撼人心,也最能凝聚人心,它要求官員具備高效救災、紓解民困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全面統籌、長效預防的能力。更何況,無論是以前些年的日本大地震為例,還是以新近的美國爆炸案為例,各國都會有大災難,民眾既會比較本國歷次救災經驗,也會對比各國救災能力,因此政府應急能力直接影響公信力。
湊巧的是,就在蘆山強震前一天,中央做出了“用一年左右時間、以縣處級以上領導為重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決定。說白了,“群眾路線”就是要對民心、民生、民困具備足夠敏感性,避免官員脫離群眾、麻木不仁、情感冷漠、精神懈怠、弄虛作假、貪污腐化。因此,對地震和禽流感等突發災難的震感和痛感,最能反映領導干部的“政感”。
需警醒的是,鑒于對生態環境的長期透支,我國正在進入自然災害高發期,水源、大氣、土地污染帶來的次生災害將會接踵而至。同時,以最近的“鳳凰門票事件”為例,鑒于前期改革積累了很多深層矛盾,我國已進入群體性事件高發期。此外,鑒于我國快速崛起,西方世界難免會有情緒化反映,國際摩擦也會進入高發期。這三者都可以預見預防,無法像地震預測那樣用“世界性難題”來搪塞,我國必須為此做足準備。否則,“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就會大受影響,“中國夢”也會喪失理性基礎。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越是想成就大事者,越需做好風險評估。鑒于各色災難頻發,民眾對身邊危險早已感同身受,對各種過于樂觀粗疏的風險評估,民眾早已充滿不信任感。很遺憾,無論是以2011年“7.23”動車相撞事故為例,還是以最近的霧霾事件、黃浦江死豬事件為例,官方越是盲目發放“定心丸”,公眾的安心指數越低。
總之,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強震雖會將政府推到風口浪尖,但也是推動其應急能力和公信力建設、乃至政府全面轉型的良機。只有大力提升官員的“政感”,讓民眾切實感到黨風政風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到“化危為機”。因此,對于蘆山地震的最好態度,不僅僅是全力救災,也不僅僅是積極回應它引發的疑問,而是對我國日后可能遭遇的風險做出最充分的評估和準備。 (人民論壇 王善平 作者為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