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大量的設備或物資需求信息只有在參與政府招標采購中獲知,企業往往感覺到進入這個產業的門檻雖然不高,但門開在何處卻有些迷糊,這種不能得其門而入的狀況要改變在于建立一個多方參與的產業聯盟投資聯盟,形成對緊急救援產業鏈的研究和合作平臺。
需求迫切
正像甲之糕餅,乙之砒霜一樣,2008年的第一場雪下錯了地方,如果下在北方,人們會滿懷的欣喜,因為瑞雪兆豐年。而下在南方,就成了千年未遇的災難。預計不到是這次災難的重要原因;應急設備不夠、救援物資儲備不足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當時發生在南方搶修救現場的一幕頗具代表性:面對高壓電輸送塔上的積雪,南方電力戰線的員工只能身著不足以抵御零下嚴寒的衣物,手持木棒來敲擊除冰;在塔架倒塌后,要緊急重建時幾乎都是采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將設備運到山頭上,連基本的圓木、滑輪都沒能配備上。在能夠安排緊急救援設備和物資的高速公路上,情形就有很大的不同,大型鏟雪機被調到高速公路上后,可以看到其功效是人力所無法對比的;在封凍的高速公路上,使用融雪劑后,其效果比采用多少麻袋效果都好。
如果緊急救援設備、救援物資更加充足,這次的損失肯定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不至于讓21個省市的同胞過一個斷電缺糧的春節了。大面積停電、交通中斷、房屋倒塌等影響全國的災難性狀況一定不會發生。據了解一些省市的電力供應要超過兩個月才能完全恢復。
而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并不會局限于某個地區或行業,雪災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種。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高達GDP的6%,將近7000億元人民幣。以2005年為例,當年全國的突發事件高達120萬次,造成20萬人死亡、170萬人(次)傷殘,200萬戶家庭因此陷入貧困,2億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損失達6000億元之巨。
從歷次的地震、旱澇和今年的雪災經驗看,應對自然災害最有效的辦法便是早有準備,在緊急救援設備和物資上進行積極投資,以應對自然災害的危害和影響,在建立緊急救援體系的過程中便存在諸多的產業發展機會和投資機會。2008年的雪災后,政府更會關注的是緊急救援設備和緊急救援物資儲備兩方面建設工作,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頻率逐年增多的而影響可能逐年增大的自然災害。
市場空間廣闊
正如戰爭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考驗,也正在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隨處可見卻又不甚了解的緊急救援產業。
我們通常將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看成是政府應該承擔的義務,而很少用產業的角度來看待。事實上研究和分析緊急救援產業,并不能僅僅局限于救援過程,而要將其延伸到建立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體系的整個過程中,在這樣一個產業鏈中,政府所扮演的只是支付者和決策者的角色,救援設備和救援物資的生產是企業完成的。
當引入更多企業進入這個產業鏈之后,產品供應的增加自然能夠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能力,從而使之更加有效率在有限的財政支付中建立更好的服務體系。
緊急救援在重大自然災害中、在意外事故、突發事故中都在發揮著作用,需要信息指揮平臺、特種救援裝備、緊急救援物資、專業救援隊伍等等,其間形成錯綜復雜的、相互交叉的產業鏈,因為涉及到生命財產、社會穩定、國家安全而受到政府高度重視。
但是目前我國在應對重特大事故時的綜合能力不足,遠不能適應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的整體需要。這些巨大的需求,最終要逐步通過國家投入來建立相應的緊急救援體系,也就自然能夠帶動一個錯綜復雜的產業體系。
新建的國家安全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擬投資203億元鋪就全國范圍的應急救援網絡,根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的需要,在國家層面設立專業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再把全國分為6個大的區域,并分別在這6個區域設立6個大的應急救援基地,31個省級、333個市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在這些大的區域的應急救援基地,設立救援培訓、救援演練機構,并擁有較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最終,自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到海事、消防、礦山等專業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到大區應急救援基地,再到省、市成立的應急救援機構,自上而下形成一個完整的救援指揮體系。
當然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也不僅僅限于政府,企業從安全生產角度同樣需要進行必要的儲備,在災難發生時能夠及時應對,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使生產能正常進行,降低災難帶來的損失。在緊急救援得到普及的家庭,同樣會準備滅火筒、救生面罩的預防災害發生的產品,同樣可以認為是緊急救援產業的一個市場點。
演練指揮系統是第一投資機會
響應速度是緊急救援成功的關鍵點,響應速度是建立在對救援過程研究、救援設備物資狀況、救援隊伍狀況、災害或事故現場信息、地理信息準確掌握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產業中,產業機會首先來自于此, 經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雪災,國家會更加重視在國家、省、地市、縣和企業內部設立應急管理機構,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形成覆蓋全國特種設備的應急救援體系。
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的技術平臺是整個體系中需要先行投資的方面,這方面的系統也有自己的特點,在安全性、保密性、響應性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需要有通暢的通訊系統,保證發生災害或事故時能快速反應,便于現場組織協調和信息傳遞,實現救援系統科學決策、科學處置,有效遏止次生和二次災害,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在指揮中心則要求大屏幕背墻視頻系統和互聯互動系統、計算機控制查詢系統、會議語音控制系統和會議過程記錄系統、適當數量的自動或人工值班座席、地理信息系統的外網綜合信息平臺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庫群。
災害和事故的緊急救援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救援機會的不可重復性,在行動中必須及時進行最有效的決策與時間賽跑。因此會為各種災害和事故進行預演,重要的技術手段就是進行模擬仿真,既可以科學分析已經¬發生的事故,精確掌握事故特性,評估事故發展的規模和損失,抓住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發展和造成災害的機理,做到科學預防在前,精確分析在后,也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對事故現場和環境進行高度逼真模擬,為科學制定搶險救援預案提供直觀的幫助,同時可以驗證預案的合理性,在電子沙盤上進行近乎實戰的搶險“兵棋推演”。
提高各級人員的應急救援能力,開展應急救援的管理、綜合減災、緊急處置及指揮能力、裝備使用、防護技術等培訓是應急救援機制有效運行的根本保障。這是緊急救援演人才培養各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不同災害和事故國家也都建立了相應的培訓基地,針對特種設備的全國性緊急救援綜合基地有三個,分別是固定式承壓類設備應急救援培訓基地、移 動式承壓類設備應急救援培訓基地和機電類設備應急救援培訓基地,并依托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建立專項應急救援培訓基地。
救援物資的投資機會
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故的另一個挑戰是救援物資。災害面前最為嚴重的影響之一是受災人群會失去正常的供應,面臨停電、停水、斷糧、疫情等多方面的威脅,能否戰勝災害和事故及時地得到救援物資是關鍵因素之一。2008雪災中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到煤炭生產和運輸一線指揮生產,深刻地說明了電煤生產和運輸是此次抗擊雪災的另一個重要戰場。
在醫療救援中,抗感染、解熱鎮痛等方面的藥品和血液是關鍵的救援物資儲備。國家戰略儲備包括石油、糧食、食鹽、煤炭等方面,一方面用于應對戰爭的需要,平衡生產供應和國際貿易的突發性事件,另一方面則用于重大自然災害的救援,2008年的雪災便動用了價值上數千萬元的國家儲備食鹽用于融雪。
與緊急救援物資儲備相配套的,當然還有救援物資的物流運輸基點和調度系統建設工作,對于緊急救援物資的運輸更是會重點保障的方面。在2008年雪災中電煤運輸便是一例,港口、鐵道都要求做到即來即運,而且要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運輸,我們甚至稱之為“軍事物流”,一切以及時送達為目標。
不過應急管理和緊急救援所處理的事件畢竟是少數的、偶發的,所需要的設備中有些是平時也會使用的,但也會有很多是平時不常用的,在特殊環境中才會用到。就像2008年的雪災中需要的鏟雪機,對于南方城市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是不會采用的。這是一種很難平衡的矛盾,以應對極小概率添置的設備可能是一種浪費,但在事故發生時又不能不用,這樣便需要通過公共服務體系來完成特種救援設備的購買和使用,也因此形成一個企業生產—〉緊急救援機構購買—〉突發事故使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產業鏈。
緊急救援體系需要形成高效的指揮調度平臺、救援設備、救援物質、救援資金的管理平臺,進行必要的物質儲備。改變由政府“一管到底”的局面,便需要通過符合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來建立,使緊急救援體系建立過程符合市場規律,通過財政、企業、保險、慈善機構共同支付來建立,遵循¬緊急救援的有償服務原則,成為政府可指揮調度,撥款支付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