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安網訊: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后,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應急管理研究的學者,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安很快在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地震應急,我所關注的》博文,闡述了自己對地震應急問題的看法。《中國科學報》近日采訪了陳安,請他談了目前我國應急管理體制還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改進方向。
《中國科學報》:與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這次蘆山地震在政府救援與社會應急反應方面是否有所進步?
陳安:進步肯定是有的。第一,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救災中的運用更充分一些。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應急手段總是力有不逮,要么是沒有辦法使用,要么是來不及準備。這次的情況則有所進步。第二,就應急管理水平而言,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還應該看到這次的進步相比于汶川地震尚未實現本質性的突破,我覺得這是令人遺憾的地方。
我舉一個例子,在汶川地震后,各方面都進行了反思,一致認為資源是最重要的,而最關鍵的資源,一是救援必需品(通訊設備、挖掘設備、以及救援時必需的其他設備),二是生存必需品(如藥品、飲用水、帳篷),三是生活必需品(食品、衣物、被褥等)。但蘆山地震發生后,必需資源的到位情況還是不夠好,帳篷依然在瘋搶,其他物資的分發情況也還有欠缺,處于無序狀態。
可以說,蘆山地震的救援在技術手段上實現了高水平,但在現代應急管理方面依然有待提高。
《中國科學報》:應該怎樣提高?
陳安:一是在文化層面上,一些管理部門喜歡做表面文章,但是表面文章不會帶來社會的進步,對錯誤不斷規避、不斷改正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每次災后,特別是汶川地震之后,我們所看到的文字材料幾乎都是歌功頌德,對經驗的總結和反思卻很少。這樣我們的管理水平是無法提高的,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二是在管理層面上,應急管理是一門科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僅相關研究人員要掌握,應急管理者包括政府官員,也應該掌握和理解這些知識。否則,無論專業人士具備多么高的應急管理素養、具備再多的經驗,也只能聽從官員非專業性的指揮,這聽起來非常可笑,但確實是當下突發事件發生后的現狀。因此,政府官員應學習專業知識和管理手段,這樣才能在他們的位置上做出應該做的事。
《中國科學報》:蘆山地震后,民眾的自救能力與心態穩定方面與汶川地震相比是否有進步?
陳安:就自救能力而言,進步不是很明顯,這與大家沒有受到更多的災后逃生訓練有一定的關系。日本是多地震國家,日本人的逃生訓練是全民性的,在地震等突發事件來臨時,基本能做到有序逃生。我們目前還做不到像日本人那樣更有效地逃生。不過,這次地震發生后,公眾參與救援的能力還是有進步。
《中國科學報》: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是,地震發生后,各方力量紛紛奔赴災區,導致道路擁堵,救援物資、儀器無法及時進入災區。針對這一情況,您的建議是什么?未來我國在地震應急領域還有哪些需要提高的方面?
陳安:應急管理是一項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是5年前汶川地震以及當前的做法依然是以長官意志為主。救災指揮部中的指揮人員絕大多數并不是應急管理的專業人員。地震發生后,一般人只看到了房倒屋塌和死傷、失蹤的情況,但是應急、救援應按照一套特定的流程來推進,就像火災,救火的程序幾乎一步都不能錯漏,這樣才能最有效地實現救援。也就是說,必須由專業人士來管理,這是保證各方力量協調有序發揮作用非常關鍵的一環。
因此,我一直倡議推進現代化應急管理手段。傳統應急與現代應急的巨大差異就在于,傳統應急手段是單一的、簡單的,而現代應急是集中的、多部門協同的,并包含了種類繁多的資源。
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基本停留在傳統應急方式加上一些現代技術的支撐這一水平上。我建議,下一步必須由傳統應急快速進入現代應急階段,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其中也包含了后續的心理救援、災民安置、資金使用、保險與捐贈的問題,在現代應急管理中都必須有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