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應急委主任郭金龍,武警部隊政治委員許耀元等出席了防災減災日主題宣傳活動。
應急救援隊配有防化、救援裝備
武警北京市總隊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是由中國地震局、北京市和武警部隊聯合建立的專業應急救援力量,主要擔負北京地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及其他災害搶險救援任務。由搶險救援、醫療救護和地震專家共134人組成,配有工兵、防化、救援等7大類113種1300余件專業裝備。
在制度上,應急救援隊建立了戰備值班、災情預警、指揮調動、聯合演練等制度,確保北京地區一旦遇有地震災害能夠精準研判災情信息,快速展開救援行動。其成立后,北京應急救援團隊數量達到了20余個,包括北京市公安局特警藍劍突擊隊、北京市軌道交通工程應急搶險隊、北京市應急志愿者服務總隊等多個團隊。
大型救援車內裝861件救援器材
在昨日的活動中,北京市應急救援系統的最新裝備一一亮相。裝備輸送車、醫療救護車、指揮車、防暴宿營車、起重機、大型救援車、自行炊事車、防化洗消車、衛星通信車等專業救援車全部“登場”。
在所有裝備車輛中,武警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的大型救援車成了全場焦點。這臺墨綠色的“大家伙”從外觀上看和普通的運兵車輛沒什么不同,但它的里面裝載著各式各樣的救援設備。一名隊員稱,這臺救援車內共有15類94種共計861件專業救援器材,是地震救援“專家”,隊員們通過它可以獨立完成搜索、偵查檢驗、破拆、頂升、救生等全套救援行動。
現場
鏡頭一
金剛石鏈鋸10秒鋸斷鋼筋
活動現場,來自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的隊員們還亮起了“絕活”。
只見一名隊員在一塊4厘米厚的木板上用圓鋸“雕刻”起了圖案,大約3分鐘鋸出了一枚“五角星”。對于地震救援來說,金剛石鏈鋸是“必殺裝備”,隊員們用它可以將高硬度的混凝土及鋼筋鋸斷,救出被困人員。不過,如果用力過猛,鏈鋸很容易傷到被困人員,用力過輕則很難達到切割效果。
一名隊員拿起一把金剛石鏈鋸,鏈鋸下方是一根直徑足有3厘米的鋼筋,鋼筋下方1厘米的地方是一個燈泡。這名隊員10秒鐘就將這根鋼筋鋸斷了,下方的燈泡“毫發無損”。
鏡頭二
液壓擴張器夾雞蛋無破損
在事故中用于擴張空間救出被困人員的液壓擴張器,也成了隊員們的“絕活道具”。
在一個桌子上,隊員們擺放了3個空啤酒瓶,在酒瓶的頂端分別放了3只紅皮雞蛋。一名隊員用液壓擴張器快速將雞蛋依次放到旁邊的桌子上,雞蛋沒有任何破損的痕跡。
現場表演的一名隊員稱,平時訓練中對救援細節的要求非常嚴格,精度要達到1厘米,這幾項展示代表了他們的救援水平,“真正救援的時候,一定要把失誤減到最低,如果出現一點點差錯,很可能就會失去一個生命。”
地震臺開放日
海淀地震臺舉行開放日活動
小屋“地震”啦先躲避再斷電
新京報訊 (記者金煜實習生鄧琦)腳下的地板在震動,桌上的花瓶、天花板上的風鈴隨著震波晃動不止這是昨日海淀地震臺開放日中,地震小屋模擬五級地震的場景。
海淀地震臺最引人注意的便是模擬五級地震的模擬地震小屋。小屋一開始只是地板和天花板震動,隨之而來的是燃氣管道破裂后刺耳的漏氣聲。隨著震動越來越強烈,頂燈突然脫落,木質的天花板掉下好幾大塊,懸在半空。
工作人員稱,當地震來臨時,首先要想到如何正確地選擇地點躲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再切斷閥門和電源,以避免二次危險。在參觀地震臺的市民中,一名5歲的小男孩說:“地震來了,要雙手抱頭躲在木頭做的桌子底下。”
隨后,地震臺視頻室的游戲又吸引住了小男孩。這是一款類似于大富翁的游戲,每走一步都要求玩家回答與地震相關的問題,答對了才可以繼續。據海淀地震臺臺長胡毅濤介紹,地震局專門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研發了相關的視頻和軟件。
演示室里陳列了各種模型,工作人員按下模擬震動按鈕,沒有圈梁的磚砌房屋、沒有斜梁的高樓、建在沙土上的建筑都隨著震動變得歪歪斜斜。
社區行動
200個社區年內建成應急救災實訓基地
“30秒后地震”居民有序撤離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王嘉寧)昨日10時30分,上地西里社區的應急廣播傳出地震報警,“社區居民請注意,接地震局通知,30秒后地震將來臨,請迅速撤離到應急避難場所”。
居民們紛紛從家中跑出來,在應急廣播的指揮下緊急疏散,按照預先設定的線路迅速而有序地撤離到社區空地。在應急避難中心,護衛志愿者們各就各位,有的負責清點人數,有的查找失蹤人員,有的忙著救助和安撫受驚嚇的居民。
第四個國家防災減災日,首個居民應急救災實訓基地在上地西里社區成立,上百名居民代表在海淀區消防、地震等部門和志愿者團隊的幫助下,開展了“地震逃生愛心自救”演練。
年內,200個社區將在中華志愿者協會北京金秋應急救災志愿服務分隊的支持下,建成居民應急救災實訓基地。
據北京應急救災志愿者服務實訓基地負責人劉振江介紹,基地組建后將開展“愛心自救實訓演練”。應急實訓活動年內將逐一在200個社區開展,全年計劃實際訓練應急救災志愿服務隊伍5000人次,覆蓋社區人群達到10萬人次,通過知識普及、實戰演訓和仿真模擬,加強社區居民防災減災的協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