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采訪國家礦山救援汾西基地、廣能集團公司礦山救護大隊等單位應急管理負責人了解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各支應急救援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與時間賽跑,到位及時。但是在這場戰役中,也反映出應急管理工作的一些薄弱環節,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的通信工具、技術裝備、個體防護用品等問題。
選派專業救援隊提高救援效率
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家有關部門立即派出多支救援隊伍,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礦山救援隊、危化品救援隊及大量救援志愿者。在這些救援隊伍中,專業救援隊在有效救援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其中包括來自國家安監總局的44支救援隊。
1.隊伍裝備優勢
5月12日晚,國家礦山救援中心芙蓉集團礦山救護消防大隊(以下簡稱“芙蓉救援隊”)接到國家監總局的命令后,立即攜帶衛星通信系統、便攜式發電機、生命探測儀等救援裝備冒雨出發。經過長途跋涉,于5月13日凌晨4時趕到地震重災區綿竹市漢旺鎮,成為第一批救援隊伍。到達當天,芙蓉救援隊負責安裝衛星通信的小組隊員冒著大雨,在余震中多次變換安裝地點進行調試,終于接通了衛星通信網絡,成為漢旺鎮震后第一個能與外界聯系的視頻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接通后,救援隊立即將收集到的現場錄像和照片傳至國家安監總局,為總局領導了解現場情況,迅速制訂下一步救災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家礦山救援平頂山基地的“宿營車”在長途運行和救災中,為指戰員提供了舒適的休息條件,減輕了體能消耗,使指戰員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搶險救災中;生命探測儀、人體搜尋儀等先進設備,能夠定位搜尋遇險、遇難人員目標,提高了搜救效率;“便攜式發電機”為救援人員和當地災民提供了照明、手機充電等便利條件;“救生繩索”“剪切、破拆機具”分別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為救援被困遇險、遇難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2.救援經驗優勢
專業救援隊伍具備其他救援隊伍不可比擬的救援經驗優勢,例如礦山救援隊,通過日常演練、實戰救援,礦山救援隊的指戰員對于礦山救援有著豐富的經驗,清楚知道哪里會有掩埋人員、要在多長時間內控制人員傷亡等。
四川廣能救護大隊在抗震救災中,轉戰德陽天池煤礦、什邡鎣華鎮老漁洞煤礦、金河磷礦、清平磷礦、東方汽輪機廠等地,成功救出20名幸存者,搜救出34名遇難者。在老漁洞煤礦救援過程中,救護大隊臨危不亂,制定出詳細的救援方案:第一階段由大隊長帶領4名隊員深入井下偵察,用攜帶的生命探測儀搜救;第二階段對主平峒和回風井進行偵察,利用發電機恢復井下通風,同時清理和支護巷道,分工合作,加大進度;第三階段根據災害礦井實際情況,由現場救援組對井下重新進行偵察,制定現場救災方案。經過2晝夜連續奮戰,清理垮塌巷道30多m,救出3名遇難者。
配備適用于救援的通信設備
5月13日晚,國家礦山救援平頂山基地接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通知要求,立即到清平磷礦營救被困人員。清平磷礦位于漢旺鎮西北方向約30km的大山深處,海拔近2000m。地震發生后,山體整體滑坡,將唯一通往該礦的路全部摧毀,通信中斷。救援隊指戰員內心十分焦急,3000名職工和家屬被困在山里2天多了,那里情況怎么樣?有沒有傷亡?救援需要哪些設備?這些都無從得知。
從這次抗震救災來看,由于我國很多省市還都比較缺乏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各類通信裝備,因此災害發生時不知該如何與外界聯系,導致外界無法得知受災范圍和程度的信息,因而影響政府的救援決策和實施,直接導致救援遲緩。
有專家認為,信息傳遞不出去,是由于過分依賴電話等現代通信手段,而地震后電話中斷在災難事件中極為常見。由此我們想到,各地應啟用多種通信設備,例如配備衛星電話及柴油發電機;重新啟用電報、人工傳遞信息等傳統通信手段;使用干電池或手搖發電的發報機,并且各地還要少量、分散地配備能夠使用這種發報機的人員。固定電話和手機,在災害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因此在災害發生時不能過分依賴這兩者。另外,即便是使用同一種通信工具,也要有多條線路,這樣在緊急狀態下就會起到應急的作用,例如汶川政府網站能在主光纖中斷的情況下,利用網站的應急光纖線路,及時將受災信息傳遞出來,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災情信息,這一做法值得各地學習。
建立救援物資儲備制度
在汶川地震救援過程中,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的部隊官兵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救援訓練,沒有配置必要的救援器材,加上地震救援環境惡劣,使得救援過程變得艱難而漫長。由于缺乏起重設備,救援人員不得不用鎬頭、撬杠等一些原始的工具來撬開疊壓著的樓板。如果救援人員使用一些小型的起重設備,例如液壓鉗、起重氣墊等,則可以加快救援進程,從而救出更多的受災群眾。今年3月初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龍國鍵提出“我國盡快建立應急工程救援裝備體系”的提案,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據龍國鍵介紹,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的24h內,湖南中聯重科集團臨時緊急抽調29臺大型設備、6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了救援突擊車隊,從長沙奔赴位于震中的汶川、理縣。當時經都江堰往汶川的路被地震損毀,中聯重科突擊隊需要繞路從西線進入汶川、理縣開展工程救援。如果平時有計劃地儲備一些裝備,或就近事先建立網絡,災害發生時動員一些裝備,救援就會更加迅速及時。
對此,專家建議,應建立救援器材戰略物資儲備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把大量的救災物資儲備在政府、民間、企業,以備不時之需。
各地政府要儲備小型救援機械,例如千斤頂、液壓鉗等,而大型救援機械、柴油發電機等在各中心城市和地級城市并不缺少。
抗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儲備物資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動用都有可能。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將救援器材戰略物資儲備在民間,由國家的專門機構對這些物資進行監管,平時可以將其登記造冊,留下通信方式和聯系人,需要時由政府緊急征用設備和操作人員。一旦發生特大災難,這些救援器材將在國家的統一調配命令下第一時間發往災區。國家的監管機構可以采用數據聯網、視頻監控等方式對庫存器材進行監管。
除了中央、各級政府以及社會的儲備之外,還可以鼓勵易受災地區及其周邊省市的企業結合生產,適當儲備一些防護裝備以備急需。一些企業本身常備安全帽、防護手套、防護服等個體防護裝備以及液壓鉗等救援設備,如果鼓勵企業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平時的配備數量,遇到應急救援需求時也就有了較充足的保障。為了充分發揮各級儲備的作用,可以考慮建立各省市或易受災地區的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制度,特別是防護物資儲備和調運平臺。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能夠就近、及時地將所需物資發送到救援人員和災民手中。
另外,還要充分發揮各類救援隊伍的專業設備優勢。例如礦山救援隊擁有較先進的危化品檢測儀、生命探測儀等,這些設備是其他救援隊伍所不具備的。因此,政府部門要對各類應急救援隊伍進行統一指揮、統一調配,使其在救援中發揮專業優勢。
加強救援人員的個人防護
災害救援人員執行任務的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強度大、先期保障困難。由于地震救援時面臨的傷害因素多,包括砸、壓、刮、刺等機械傷害因素,還有粉塵、有機氣味、細菌、病毒、危化品、爆炸等因素,因此對個體防護的要求多種多樣。據了解,在此次汶川地震救援過程中,部分救援隊出現缺乏安全帽、防護手套、防護口罩等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此外在救援隊員中,還發生了疫情、皮膚過敏等疾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救援人員的自身安全。
在地震災害中,搖搖欲墜的建筑物、倒塌的水泥板遍地都是。除了部分專業的礦山救援隊外,大多數救援隊伍個體防護裝備非常簡單,很多隊員都是戴著紗布手套甚至徒手在廢墟中扒開水泥板。由于穿著軟底布鞋或者普通皮鞋,有些救援人員的腳部受傷嚴重。因此,在應急救援中,正確地選擇和使用個體防護裝備,可減少次生傷害的發生。
在地震搶險救援中,救援人員應配備安全帽、防護手套、安全鞋、防護服、供氣式呼吸機等個體防護用品。在地震廢墟中搶救掩埋的生命,面臨余震的威脅,隨時都可能發生物體墜落或者建筑物再次垮塌事故,安全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救援人員的頭部;地震救援中,救援人員穿戴防護手套以免手部被刮傷、刺傷,防切割手套能夠避免硬物或者鋒利物體將手割破;而供氣式呼吸機則用于含有不明氣體或致命氣體的區域內的應急救援,青川縣有一個化工生產帶,地震不僅使化工廠廠房倒塌,還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溢出,進入這一區域的救援人員,必須佩戴供氣式呼吸防護裝置。
地震應急救援人員個體防護的基本配置應包括所有常規防護裝置,以盡可能地減少次生傷害發生,提高救援效率,而個體專項防護裝備則要根據不同的環境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