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在組織救援工作方面有顯著改善。但值得思考之處也依然存在:如何能讓處于地震多發帶的居民擁有自救設備?自建房屋是否應提出明確的安全要求?面對擁堵的生命通道,是否該明確民間救援的規則?媒體的災難報道何時能走出情緒化?是否該完善與損害相匹配的應急反應措施?
【地震多發區居民應具備基本自救設備】
說起地震多發區,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會時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發生災害怎么辦?”,整個國家都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防災意識。在學校里,每個學生都配有質量過硬的安全帽和黃色防災背心,平時就放在座位旁邊。這樣的配備,不僅在學校是常態,每個家庭也把自救設備的保持當成一種常態。政府和公司會給每人免費配置“防災應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樣東西:橡膠指墊的棉手套、應急食品、清水、蠟燭及火柴、保溫雨衣和強力尼龍包。
在同樣是地震多發區的云南,2011年下發了《云南省防災應急“三小”實施方案》,要為全省內約1310萬戶家庭發放1本防災應急小冊子,配備1個小應急包。而這樣的計劃需要至2015年才能夠完成。在2010年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時,某媒體隨機采訪的30個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還是主人留學日本時帶回國的。
【自建房造成生命損失最多,安全要求應更明確】
在此次地震重災區寶興縣,房屋幾乎全部受損,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之所以許多人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損、倒塌,除了地震本身很強烈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屋的質量不過關。
在一些農村地區,住房基本為自建房。大部分蓋房者不懂得抗震技術,只是憑著經驗和習慣蓋房。而且為了省錢,很多人會選擇使用便宜的水泥空心磚,水泥的標號及用量都不充足。這樣的房屋質量不行,蓋房者自己也是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多發區,震后房屋重建的費用大部分有老百姓自己承擔,政府幫助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2008年盈江地震后,政府給受災戶都分別發放了數額不等的經濟補貼,其中重新建房的人家,如果完全按照政府規定的質量標準,就可以獲得1萬元現金補助,但是最后愿意領取這1萬元的村民很少。
當地村民說:“按照政府的標準蓋房差不多要10多萬元,但按照我們自己的傳統習慣蓋房七八萬就夠了,不是我們不想要那1萬元,而是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錢來,即使是七八萬也是東拼西湊,加上銀行貸款才行。”
由此可見,即便政府有對自建房的安全標準,但限于經濟能力,大部分的房屋依然達不到安全標準的要求。
【讓熱情變成專業,民間力量該有規則】
在此次地震救災中,我們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4月21日10時,網友WongPok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會志愿者們,不要再去蘆山和寶興了!”,“給救援部隊讓條路吧!”。截止當天17時,這條微博已得到13萬之多的轉發。據新浪前方通訊員報道,“大量非相關人員的涌入,使救援現場無序混亂。”據央視報道稱,“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災區方向,現雅安地區道路擁堵,傷者出不來救援進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