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減輕旱災風險中心技術委員會主席李京(右),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強做客強國論壇
【李京】:各位網友好。
【張強】:各位網友好,我是汶川地震參與工作的一個志愿者張強,向各位問好,也希望借助這樣一個新的災害的挑戰,來重新審視和檢驗我們在汶川這樣一個災害之后總結的經驗。
雅安地震應急反應速度提高,抗災安排整齊有序
[網友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嘉賓,和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你們對此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壞和傷害有怎樣的總的初步評估?
【李京】:這次地震從地震的級別和地面的裂度都比2008年汶川地震要低,2008年是8級,這次是7級,所以,造成的破壞和傷害應該是比汶川地震要小。預計無論是傷亡人數和房屋倒塌等災害損失,都要比汶川地震那次小得多。目前我沒有看到最新的傷亡人數有多少,但是我估計在未來幾天內,傷亡人數會逐漸報上來,所以數量逐漸會增加。
[網友liudaniu]:經過汶川地震后,在災難發生時,大家是否都提高了在地震中的應急能力?此次地震后的反應是怎樣的?
【李京】:應該說,經過了汶川地震的考驗和這些年的經驗總結,這次地震的應對可以看出能力上有明顯的提高,無論應急反應的速度,還是整個安排的整齊有序,都比汶川地震時有大的進步。比如說,汶川地震剛發生時,對于災害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分析重視的就不夠,所以對于災情的掌握上就慢了一拍。汶川地震發生時,沒有馬上啟用航空遙感技術和其它的信息收集技術來收集關于災情的情況,而等到決定采用的時候天氣又不好了,所以信息獲取晚了很多。而這次我們從網上看到,災害8點02分發生,9點18分就已經派了直升飛機前去獲取信息,了解災情,從北京10點鐘左右就派了偵察機過去獲取災情。中午12點左右,我們已經可以從電視臺和網上看到航空遙感的影像,并據此分析受災情況。這是一個很大的進展,反映出我們的應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視信息的快速收集,因為只有獲得了準確的信息,我們才能夠根據這個信息作出準確的決策,把有限的救援力量投入到關鍵點上。另外,在幾個小時內就精確地確定了受災最重的地區和范圍,并派出了專業的救援隊伍進行救援,同時迅速安排了重型救援設備派往災區。應該說,這些都反映出了我們應急的速度加快了,應急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更加專業了。正如李克強總理這次特別重點強調的,要科學地救災,這次我們在應急中充分反映出了這一點。還有在上次救災的一些經驗,這次也都派上了用場。比如說,在汶川地震時的初期,大批的志愿者前往災區,然而后來發現在這種山地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大批志愿者直接到受災最嚴重的現場去并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這次也是從一開始就呼吁,非專業志愿者暫時不要進入到救災的第一現場,這樣就避免了現場的混亂和再發生余震的時候傷及這些志愿者。這也是從上次的經驗得來的教訓,并在這次及時地用上。
[網友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嘉賓,此次抗震救災,如何把握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的問題,怎樣保障進度?
【張強】:這個問題在當前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講這個72小時,既是根據世界綜合的救援經驗確定的時間段,也要根據當前的山地救援,如何保證救援效率。最重要的是有幾個方面保證的問題。第一,大家都很關注交通的問題,現在救援都需要進入現場,但很遺憾,我們的道路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包括我們的解放軍同志都有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也提醒大家,如何確保救援通道的通暢,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剛才也和交通部應急中心的同志有溝通,他希望我轉達給大家,現在已經有4支專業救援部隊挺進現場,已經開始道路搶險應急工作,希望大家知道經過汶川的過程之后,國家的專業力量已經建設得比較成熟和全備的。現在已經可以在應急搶險階段,國家的這些專業救援隊的力量已經在逐步充分發揮。希望同志們要保存好資源,要配合好工作面的布置,因為工作面是有限的,救援的通道也是有限的,我們如何做好配合。在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對于外界的志愿者、親屬、關心的人們,一定要記得,汶川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的這場戰斗肯定不是三天72個小時能夠結束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會面對復雜的家庭、個體、社區的重建過程,這過程中需要大家給力的部分非常多。也期望大家配合好,如何讓社會組織、政府力量以及當地的力量有機融合在一起。我們在講72小時的問題中,這也是需要我們和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物資的問題,這和交通又是相輔相成的。現在我們說在空中救援,包括一些通道中已經開始有一些救援物資的準備。據我了解,像壹基金等民間力量,已經從西安、梁山等各地方開始物資調運。我們也要保證有一些核心高效的食品物資維持災區人民的需求。在討論進展的時候,我們要維持生命中可以持續的過程。通訊需要,現在災后心理的理念很重要。也就是我們如何保持災區里正在等待救援、正在自救、互救的群眾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心態,能夠讓他們抵住自然災害的沖擊,我們需要給他們一些信息。在汶川中,我們探索的一些方法,空投一些收音機,這種方法比較簡便,通訊系統的恢復是需要一個過程,讓災區人民知道如何維持和內部的資源消耗、體能保障,包括我們的信念。這也是在保證72小時中救援的進展。這是目前看來最主要的幾個需求。我們剛才也提到醫療儲備的問題,如何建立起從現場到后方的分層級的醫療處理機制和隊伍,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核心的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救援的最終效果,最終效果不僅是要把人救出來,還要讓受災人民的身體狀況控制好,也就是要救活人。還要救好人,要讓他心理狀態、社會狀況都很穩定。這是從就人、救活人、救好人三個層面的需求。
[網友賜予我力量吧]:四川地區近幾年接二連三的發生地震,國家是否應該著重對相關地震帶加強防御措施?對于密集地震帶的居民是否應該組織搬離地震帶,以免更多傷亡事件發生?
【張強】:首先,地震肯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作用過程,無論在科技和政策防范上都是全球的重大問題,不僅是科技問題,還是一個政策問題。賜予我力量吧這位網友的問題,是我們應對災害中巨大的挑戰。第一,從科學層面說,如何劃分高風險帶、低風險帶,這是需要特別系統論證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地球的地質活動的規律,這也是人類當前面臨的科技挑戰,大家也知道,這些年我們對能否預測地震的發生關注非常多,老百姓會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為什么沒有能力回答這些,答案是很遺憾的,還沒有實時、提前預測地震的發生,這是一個科學問題。第二個問題,我更想提醒各位,這還是一個政策的問題,劃分高和低的問題,我們通常會提醒對高風險帶有一些特別的政策措施。但這個政策措施不僅僅包括對高風險帶撤離的問題,大家也知道,對于世界上有的地方也成為高風險帶,但他們相對的應對措施,有建筑的新型化,我們采用一些新型的建筑可以應對。大家知道,對于一個整地區的撤離波及和影響不是那么簡單,會影響到方方面面,包括誰來做這個決定,怎樣決定,移到哪里,哪里可以接受。低風險帶是不是一定那么安全,能夠做到人的資源承載,特別是社區融合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逐步總結,不僅僅是汶川,還有卡特里娜,還有很多地方都在地震,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集中在最安全的地方居住,如何讓人們在民主共識的過程中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決策,這也有賴于各位網友和有識之士參與,不僅是要解決科技發展問題,也要解決公共決策機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