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一步完善應急法制和預案體系。
1.深化應急法制建設。
加強對防災減災教育、應急通道保護、緊急情況下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公共場所應急廣播、錯峰上下班和學生停課、掃雪鏟冰“門前三包”、社會動員、應急避難場所啟動等應急措施制度建設,推動相關法規修訂,完善政府、社會單位和公眾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責任和義務,確保應急決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2.深化應急預案建設。
充分考慮應對巨災的需要,在開展風險評估和應急能力評估的基礎上,以突發事件處置推演為基礎,以現場指揮和處置為核心,明確應對工作各環節的決策、指揮、處置和社會響應機制,進一步完善現行應急預案;強化應急預案的評估工作,應急處置時首先要嚴格落實應急預案各項規定,充分發揮預案作用。
(四)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1.開展巨災情景構建研究。
針對洪水、暴雪、地震、重大傳染病疫情、恐怖襲擊和毒氣泄漏、地鐵極端事件和城市交通中斷、大面積停電事故、嚴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重要資源短缺、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空襲等巨災,開展巨災發生發展機理、防范任務、應急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應對策略,編制相關巨災應急預案,強化各項應急準備能力建設。
2.強化重要基礎設施和關鍵資源保護。
依托常態行政管理體制,強化頂層設計,調查全市重要基礎設施和關鍵資源的安全運行狀況,對供排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通信等領域基礎設施的脆弱性進行系統評估,建立重要基礎設施風險隱患數據庫;強化水資源、電力、成品油、燃氣、生活必需品等關鍵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風險評估與控制,研究建立資源安全預警機制,增強快速恢復能力。
3.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啟動全市風險源普查工作。全面開展風險登記,落實風險控制措施,并按規定向社會公布。深化城市安全風險區劃研究,編制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暴雨、地震、火災、危險化學品事故等災害風險區劃圖,有針對性地制定應急預案和完善防災減災應急措施。各相關部門配合民政部門,將確定的風險登記信息及時在北京市社區防災減災電子地圖中進行標注。
(五)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規劃和工程建設。
1.加強防災減災規劃建設。
完善《北京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綱要》,制定城市承災能力規劃對策,完善應急救災設施的規劃布局。2013年底前,編制完成全市防洪防澇規劃,完善防洪排澇體系,重點開展河道整治、排水管線改造、雨洪利用、蓄滯洪區等工程設施建設,洪澇兼治、蓄泄兼顧,形成“上蓄、中疏、下排,有效利用雨洪”的防洪安全格局。編制各區縣防洪排澇規劃。統籌考慮地上、地下場所資源,合理布局,加快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和相關應急設施的建設。制定并實施《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和《北京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
2.實施城區防洪排澇應急工程建設。
研究完善立交橋等重點部位應急措施,在2013年汛期之前完成中心城20座下凹式立交橋區泵站升級改造任務,利用3年時間完成城區84座雨水泵站系統改造。市應急辦、市防汛辦牽頭,對2012年汛期城區出現的積滯水點進行掛牌督辦,督促相關單位整改落實到位。
3.實施新一輪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搬遷工程。
2013年至2017年,對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受洪水威脅地區等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民實施新一輪搬遷工程,使山區農民免受地質災害和洪水的威脅。制定山區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標準和支持政策,推進山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4.加快推進中小河道水利工程治理。
根據本市關于加快推進中小河道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高防洪能力的實施意見,對洪澇災害易發、工程設施薄弱、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1460公里中小河道進行重點治理。完成大石河等中小河道及河段防洪治理和德勝口水庫等小水庫除險加固消隱工作。2015年底前,建成相對完善的流域防洪體系和水資源收集利用體系。
三、提高公眾防災意識,完善社會動員機制
繼續推進應急管理“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部隊”,大力倡導“防災避險、生命至上、自救互救、人人有責”的公共安全文化理念,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
(一)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市應急辦會同市民防局、市民政局等單位建立面向公眾的應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機制和體系,統籌開展相關工作。
通過專門廣播電視頻道進行公共安全與應急知識科普宣教,每月播出時間不少于2小時;2013年底前完成市應急管理科普宣教中心建設工作,統籌全市應急科普知識的制作播出。
各街道(鄉鎮)、社區(村)要充分利用宣傳欄、櫥窗、文化站、圖書室、活動室、安全提示牌等公共活動場所或宣教設施,廣泛開展公共安全知識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眾的防災抗災意識和能力。
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等公共資源,于2013年底前建設完善一批面向社會的綜合公共安全宣教基地。
(二)做好面向社會公眾的應急培訓。
市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區縣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街道(鄉鎮)要把對各類人群的應急培訓工作納入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和工作特點,協助政府部門組織開展應急培訓工作,保障全市每年不少于500萬市民接受1次以上的應急避險培訓。各區縣政府負責,各街道(鄉鎮)具體實施,針對社區(村)及轄區內單位編制應急避險線路圖和人員疏散應急預案,每個社區(村)每年至少開展4次以上的居民綜合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培訓,開展1次火災或地震等方面的應急避險疏散演練。
2013年底前完成全市應急管理師資儲備庫建設,加快研究開發一批統一規范的應急培訓課程、配套教材和情景模擬教學課件。建立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遠程在線教育培訓系統。
加強全市大中小學、幼兒園的應急知識教育普及工作,每名學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與應急知識教育的日常教學和實踐活動時間累計不少于8個學時,各學校每年組織開展2次以上的應急演練。
由市紅十字會等單位負責,利用公安消防培訓基地等資源,于2013年底前完成對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公安民警,以及公共交通、旅游、商業等領域相關從業人員的初級應急救護員培訓,切實提高一線工作人員避險逃生及應急救護的意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