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西藏“3·29”山體塌方災害的發生及后續救援工作的進展備受各界關注。專門為應對突發事件而產生的應急管理學科及其進展情況也成為近期學界的關注重點。
“雖然"應急管理"這一概念在我國沒有具體的產生時間,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2003年"非典"發生后,隨著一些高校、研究機構及研究個體相繼開展相關研究,應急管理學科開始步入人們的視野。”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中心副教授張小明告訴記者。
需要迫切 過程漫長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游艷玲在回答記者時表示,隨著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突發事件不再像原先那樣只涵蓋某個區域或領域,而是經常出現或多或少的關聯性,開始涉及更多的部門、更多的領域。
暨南大學應急管理系主任盧文剛認為,當前,各類突發事件頻發、重發,而應急管理人才卻相對缺乏,對應急管理人才的教育與培養迫在眉睫。此外,我國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國際有關研究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設立應急管理專業、開辦應急管理教育、開展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是該學科發展建設的迫切需要。
“建設應急管理學科是現實需要,具有現實意義。”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教授韓景倜認為,應急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處理應急事件以及開展后續保障等工作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在專業設置方面要考慮到社會需要以及發展空間;同時,在設置專業時,要做到充分論證,保障其發展的延續性。
研究復雜 缺乏整合
據了解,應急管理專業目前尚不在教育部專業目錄之列。目前在各高校中設置的應急管理專業,被一些學者稱為“自選動作”:有些是本科大類招生中的一個方向,有些是研究生培養中的一個二級學科,還有一些學校專門為其成立了學院。
“目前,國內開設了不少有關應急管理的研究機構,有危機管理中心、危機心理干預研究中心、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內容大都一樣。造成名稱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學科門類、缺少規范等。”張小明告訴記者,雖然近些年國內出現了各種各樣有關應急管理學科研究的機構,也產出了不少成果,但大多數成果著眼的角度不同,各說各話,難以形成合力。
對于目前應急管理的研究狀況,盧文剛表示,近年來,國家逐步重視對應急管理領域的科研投入,我國學者對應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即預案、體制、機制和法制等方面也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對應急管理的理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目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在總體上呈現研究繁雜、實際操作性不強等特點,研究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
確立規范 重在管理
對于應急管理學科未來的發展,張小明表示,按相關規定,應急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管理體系,包括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四個環節。由于前兩個環節從某個層面而言與突發事件沒有太大關系,因此學者們更喜歡稱之為“危機管理”,并認為這一叫法更全面、更科學。由這四個環節可以看出,研究重心要放在預備、準備階段,更多的應做到高效監測、預警,盡量減少損失甚至是避免損失,這才是工作開展的重點。而當災害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后,則更多要考慮恢復重建,強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與管理。
游艷玲表示,應急管理人才應是多層次知識儲備人員。他們不僅要有專業救援技術知識,還要有對整個過程、不同人員、不同信息等進行綜合管理的能力。其中的很多技術是可以通過培訓實現的,但管理理念需要綜合性的學習,需要通過學科的培養,掌握科學管理、技術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識,最終實現綜合性的全過程管理。
采訪中,學者們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促進應急管理學科的發展。張小明說:“隨著研究及實踐的不斷深入,二者互動不斷加強,學科的良性發展也將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