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現狀
安全(應急)產業現狀可概括為“有成績、不適應、未突破”:
——有成績表現在:“多難興邦”。我國在應對災難和危機中表現出的決策迅速、出手快、出拳重、措施準、工作實、應對有力的鮮明特色,反映出我們黨和政府探索社會管理模式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在認真總結抗擊“非典”、“汶川大地震”和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經驗教訓中,深刻感到應急機制不健全、危機處置能力不強、公眾缺乏憂患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對此,一是確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全社會加快應急機制建設。做出了“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的重大決策,把制定修訂應急預案和健全應急體制、機制、法制(簡稱“一案三制”)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向綜合性、系統性轉變,并穩步推進。
——不適應表現在:應急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依法預防、依法處置的意識、素質和科學決策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應急管理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安全(應急)投入不足,事故隱患較多,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和農村防災減災能力薄弱,全民防災抗災意識還比較薄弱;三是應急管理法制、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協調聯動機制有待加強;四是安全(應急)產業在全國還是空白,應急救援隊伍裝備設施和物資儲備不足,監測監控、預警預防和快速處置能力亟需加強。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無法適應公共安全和安全(應急)的復雜性、開放性、系統性,重特大惡性事故頻發,大連化工火燒連營,上海大火群死群傷,溫州動車搶險滯后等造成負面影響極大。近十年來,全國事故死亡年均約10萬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年均近100起,安全事故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不斷。
——未突破表現在:各級政府安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區縣鄉鎮基層安全(應急)管理機構、編制、人員和裝備設備嚴重不足。高危高風險企業的生產工藝、裝備設備、技術支撐落后,從業人員安全技能缺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尚未完備。特別是各級應急救援隊伍的裝備設備嚴重不足,不能擔負突發重特大事故的搶險任務。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安全(應急)未同步建設,投入欠賬巨大,市政基礎設施、水電氣、交通、高層消防、機關學校、社區家庭尚未建立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和配備相應的裝備設備。令人不安的是安全(應急)產業尚屬空白,安全(應急)產業規劃、安標制定、科技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融資投入以及相應服務僅在個別城市自發試點探索,沒有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沒有產業政策扶持支持,沒有各級政府的財力支持,沒有形成各級政府上下一致的共識。
二、轉變發展方式需要強有力的安全(應急)保障基礎
經濟發展方式與安全(應急)的關系密切、相輔相成。作為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進一步改進安全(應急)工作提供了大好機遇,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安全(應急)工作同步發展,超前發展,提供強力安全(應急)保障基礎。這將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安全(應急)領域的滯后發展問題,提升安全(應急)產業和安全發展水平。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安全(應急)工作應當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升高危高風險行業安全發展水平,推動工業經濟由大變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為重點,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進一步降低事故總量,促進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的持續穩定好轉,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在實施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進程中,要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加快推動安全(應急)科技進步,大力推廣應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現實安全保障能力轉化。充分運用安全(應急)產業政策、安全標準、生產許可、檢測檢驗、評估評價、檢查督查等手段和方法促進安全(應急)產業大發展。緊緊圍繞提升傳統產業、高危行業安全發展水平,強制企業配備安全(應急)新產品、新裝備設備,引導和促進企業安全(應急)管理規范化、安全(應急)行為標準化。
三、安全(應急)產業化是事故應急風險管理的必然選擇
我國目前進入安全事故高發期和多發期,安全(應急)工作的重點就是有效預防和控制重特大惡性事故的發生。風險管理是安全(應急)管理的起點和前哨,也是安全(應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線。風險管理致力于從根本上防止突發事件風險隱患的形成、爆發,是一項超前管理的系統工程,是一套層次高、結構復雜、相對性強的網絡化運行體系,具有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安全(應急)管理不僅不能例外,而且更應該強調“預”,有了“預”,方能從容應對。安全(應急)工作應當從產業化、標準化入手,建立現代安全(應急)產業體系。現代安全(應急)產業的核心是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安全(應急)產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安全(應急)產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安全(應急)產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安全(應急)產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安全(應急)產業、用現代金融產品助推安全(應急)產業。就是要將安全(應急)工作作為一個產業來抓,作為一個產品來經營,通過科技興安,產業為先,同步發展,超前投入,實現安全(應急)產業化。
發展現代安全(應急)產業,要以安全發展、關注民生為導向,以轉型創新、同步超前為主線,以科技興安、產業強安、投入保安、人才助安為突破口,以超前負債投入、優先安全保障、防控重大事故、有效應急救援,然后分期分年償還為手段,全面建設安全(應急)產業基地。通過政府搭臺引導、市場化運作建設,打造全新安全(應急)產業化模式。
目前,重慶正在探索實施道路護欄生命工程、安全校車民心工程兩個項目模式,引領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一是在已安裝1萬公里道路防撞護欄的基礎上,采取融資租賃手段,再一次性投入20億元,安裝1萬公里通客車的縣鄉道路防撞護欄,實現縣鄉以上道路高路堤全防護,分10年償還(以物價增長支付資金利息),超前投入、超前保障(重慶已連續53個月未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二是一次性投入12億元,配置新安標校車3000輛,創新校車安全標準和安全經營模式。創新了校車新安標10條(車輛不碰撞、車輪不單邊、車胎不爆裂、學生不超載、行駛不超速、車內不燃燒、油箱不爆炸、車窗可瞬間破玻逃生、校車優先停車自動提示、車后設置內外開門的逃生通道等安標)。創新了安全經營模式,由安全產業園區負責研發、生產,安投集團融資并買斷;由市公交集團、市交運集團負責全面托管經營運行;由教委和學校負責組織學生安全培訓和購買月票;由市、區縣兩級財政負責分10年償還本金利息(如果配備了我市新安標校車,“10.7”天津校車重特大交通事故將可避免,35個鮮活生命將得以拯救)。我們將運用護欄、校車兩個工程的模式,逐個建立高危高風險行業的安全(應急)主動保障模式。
四、創新安全(應急)產業運作模式是國發23號文件的要求
國務院國發〔2010〕23號文件明確促進培育安全(應急)產業,提出了技術裝備和設備、監測監控設備、防爆防燃設備、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特種安全設施設備、應急救援裝備等八個方面的產業,要求加快研發制造安全(應急)專用設備和新產品,強制企業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強制推行安全適用技術裝備和防護設施,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業務,提升安全(應急)裝備水平。這就要求必須創新安全(應急)產業運作模式。
安全(應急)產業延伸到服務業則包括:宣傳、會展、商務、教育、培訓、實訓、咨詢、評價、審核、認證、檢測檢驗、專業市場、物聯網和投融資、財務、法律等服務領域。其核心就是要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投入引導、專項資金理財、保險預防資金、民間安全消費的“五位一體”機制。拓寬企業安全費用、政府安全基金、專項資金理財、安全產業基金、企事業機關單位補貼、市民家庭安全消費、市場資金投入、國家財政補貼、產業園區反哺、社會民間捐助等資金渠道。組建安全投資公司、安全保險公司、安全租賃公司、安全擔保公司、安全典當公司、安全產業基金、金融保險信托等投融資服務體系。
安全(應急)產業運作模式的重點:就是要建立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業標準、產業研發、產業生產、產業物流網、產業投融資、產業市場、產業認證和檢測檢驗體系。以產業化、市場化為核心,以同步發展、超前投入為突破口,超前裝備保障黨政機關、學校醫院、公眾場所、社區家庭,特別是高危高風險行業企業和各級應急救援隊伍,實現先保障,后償還。全面加快實施安全產業化,建設現代安全(應急)產業基地。
五、提速建設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
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和全國五個中心城市之一,擔負著建設全國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和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的國家使命。2003年,重慶市就提出了發展安全(應急)產業的建議,提出了建設安全(應急)產業基地,組建科技研發基地和安全(應急)投資集團公司的總體方案。經過7年的努力籌備,2008年國家安監總局終于批準在重慶建設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
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于2009年啟動以來,正在積極推進產業調查、產業規劃、產業標準、研發基地、生產基地、物聯網基地、培訓實訓基地、安投集團和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全力做亮“一個品牌”,建設“五大基地”,構建“十大體系”。“一個品牌”,即:加快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五大基地”,即:安全(應急)科技研發基地、安全(應急)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安全(應急)產品制造基地、安全(應急)培訓實訓基地、安全應急救援基地。“十大體系”,即:安全(應急)產業園區、研發中心、交易市場、培訓實訓中心、產品認證檢測中心、物資儲備庫及倉儲物流中心、產業基金及投融資服務中心、科普會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商務信息中心等。形成完備的安全(應急)產業安全標準、產業政策、產業目錄和光盤。
為提速建設中國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我市已報經國家相關四部委審批了安全(應急)產業規劃和安全(應急)產業基地可研報告,啟動了安全(應急)產業研發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安全(應急)產業園區、培訓實訓基地建設。累計投入60億元,征地5000畝,已建成20萬㎡標準廠房和130萬㎡“七通一平”產業用地,首批15個集團總部和28戶企業已入駐,將建成1000億級的安全(應急)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