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逃生錘。”知名演員姚晨在微博上的一句調侃,引來15000多次轉發。不少網友跟評,“買一個以防萬一。”在淘寶網上搜索“逃生錘”,顯示有10000多件“寶貝”,足見其熱銷程度。
“現在很多人賣逃生錘,真的不著調。”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張小明對人民網記者說,“應急管理,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事情發生以后臨時應急,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遇災逃生,只是城市防汛應急管理中的重要一環。但正是平日無用武之地的逃生錘,敲醒了民眾的應急意識,也拷問著政府的應急管理體制。
應急管理,并非事后補救
7月,山東青島同樣遭遇特大暴雨,但市區并未出現內澇。它為何能經受住暴雨考驗?
青島市防汛辦提供給記者的《青島城市防汛工作流程圖》上顯示,其防汛工作分為5步,分別是:防汛準備、防汛預警、防汛啟動、防汛實施、防汛考核。其中,防汛準備非常充分,包括了預案修訂、制定方案,落實防汛責任,準備防汛機械,采購防汛物資,排水設施清淤,防汛演練等6個部分。
青島市排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重視前期預防工作是該市防汛工作特點之一。一是加強預案修編工作,同時圍繞預案,展開形式多樣的城市防汛演練,使各防汛單位熟悉預案的流程和應用;二是梳理防汛隱患,積極籌措資金對隱患進行整改,對暫時無法整改的,逐處落實防汛責任和責任人,確保城市防汛工作有條不紊進行;三是加強搶險應急物資、設備準備工作,組建各級城市防汛應急搶險隊伍,明確拉動程序,“切實做到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防汛應急管理,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但并不等于事前準備,事后補救。“應急管理有四個過程:一是事前,要預防、準備。比如,高速公路入口要關閉,大型活動要停止;二是事發,已經開始下大暴雨了,要做應急監測和應急預警,及時發布信息;三是事中,城市已被淹,怎么辦?要做應急處置、現場救援;四是事后,可以恢復的就恢復,不能恢復的要重建。”張小明認為,我國不少城市防汛工作最大的問題是應急準備不足。
應急預警,可以做得更多
應急準備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張小明指出,關鍵還在于預警不準。
7月21日,北京實際降雨級別遠遠超過24小時前預報程度。此外,許多網友認為,氣象部門發布預警渠道過少,應向市民發送預警短信;7月25日,北京預報或將迎來新一輪強降雨。公司提前下班了,預警短信發手機上了,排水集團提前到位了……暴雨卻“爽約”了;7月28日,全城再次嚴陣以待大雨乃至暴雨,但大雨或是暴雨仍然沒有出現。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付仁認為,近年來,我國氣象預報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預報能力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日本不僅對未來36小時以3小時為間隔的降雨量進行預報,還針對強降雨進行短歷時和實時預報。短歷時預報是預報6小時內每小時的降雨量。實時預報是預報1小時內每10分鐘的降雨量。而我國氣象預報僅針對白天或黑夜,時間劃分較粗;只能做出小雨、中雨、大雨或暴雨的預報,尚不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小時降雨量預報。因此,他建議,我國應該大力引進或開發先進的暴雨短時預報技術,提高應對暴雨預報預警能力。
除了預報不準,網友反映的問題集中在預警短信上。對此,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曲曉波曾回應稱,氣象部門有短信終端發送渠道,但是北京有2000萬常住人口,95%以上擁有手機,但是發送短信的基站卻十分有限。“之前測試的結果是,一條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鐘最快能發出去400條,按照這個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長時間,如果接收到短信時災害天氣已經結束,預警也就沒有意義了”。
對于以上問題,張小明向記者透露,去年11月,國家啟動了一個重大項目——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該系統要求各省、市配套建設,目前山西、廣東、湖北等5個省份已經建設完成。其發布手段主要包括網站、手機短信、廣播電視插播、電子顯示屏等。力求公眾能在10分鐘內收到相關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