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故的成因
造成化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l、自然原因。白然界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臺風、龍卷風、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雷擊,以及太陽黑子周期性的爆發,引起的地球大氣環流變化等自然災害,都會對化工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和破壞。如,由此導致的停電、停水,使化學反應失控而導致火災、爆炸以及有毒有害物質外泄。1992年8月20日,美國德克薩斯州--個大型石化企業因雷擊,引起貯罐連續爆炸,大量可燃有害物質外泄,僅火災就持續了24小時以上,損失慘重。94年1月17日臨晨,美國洛杉磯西部約40公里的圣費南多河谷發生6。6級大地震,地震發生后,整個地區發生100多起火災,原因主要是地震造成底下煤氣管道爆炸引起泄漏,整個城市到處都是濃煙、烈火和燃燒后散發的異味。另一類自然災害(如臺風、潮汛、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因素)雖然破壞力同樣巨大,但目前已能預報,可采取積極的防護措施,故其危害程度一起化學事故的土法性遠較上述因素為小。
2.人為及技術上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技術因素一般指人類在化工生產、儲存及運輸等過程中,對從事的崗位工作為掌握客觀規律,違章引起的化學事故。
(1)勘測、設計方面存在缺陷。如從地形、氣象因素看,由于選址不當,將重要的化工設施建在居民稠密區、地震斷裂帶、易滑坡地帶、雷擊區、大風帶區等;從生產、儲運方面看,易燃、易爆、毒害、腐蝕的化危品生產車間與倉庫或貯罐(槽)等在布局方面末嚴格執行有關安全技術規范、規定,間距不足,還有混裝、混存、混運等;從工藝設計上看,易發生跑、冒、滴、漏的設施(設備)質量不符合要求,或處于上風(上方)位置,且離電源、火源、高溫源距離不足;從防范設施看,防爆炸、防火災(包括固定或半固定滅火、冷卻裝置)、防雷擊、防污染等設施不齊全,不合理,維護管理不落實等,都將增大化學事故發生的幾率。據美國前不久對過去五年間化工事故原因分析的報告稱:屬于貯罐設計缺陷、閥門質量所造成的事故,分別占事故總數的36%和17%。
(2)設備老化。帶故障運轉。化工生產流程中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溫度乃至高溫、高壓,產品、原料和中間體不少都具有腐蝕性強等特點,極易導致設備老化、故障,使各種管、閥、泵、室、塔、罐跑、冒、滴、漏,若發現、搶修不及時就會造成嚴重后果。據有關資料介紹,1963年至1981年,日本研發生的110起較嚴重的化學事故中,50%年石是由于設備老化、管道破裂、閥門被腐蝕致物料跑、冒、滴、漏造成的。
(3)違反操作規程。化工單位雖比其他單位有更為嚴格的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制,但由于麻痹大意、違章操作引起的事故仍時有發生。近三年,據有關資料介紹,由于違章操作而造成的化學事故,約占化學;故總數的30%。
(4)敵對分于破壞或戰爭引起化學事故。因內外敵對分子的蓄意破壞,或因企業經營機制轉軌中出現的多種矛盾。加之處理方法不當,導致矛盾激化,而人為造成化學事故的可能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世人關注的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于1995年3月20日晨8時,正是人們乘車上班的高峰時間,東京日比谷、丸之內、千代田等3條線路的5列電午和16處車站同時出現毒氣。據悉,此次毒氣事件系由日本新興宗教團體奧姆真理教有組織的破壞,3月22日,日本出動2500多名防暴警察和自衛隊員對該教分布在全國的各處基地實施搜查,發現了與沙林毒氣相關的物質;溶解沙林的乙腈氰甲烷、貯裝沙林的密封容器等等。23日,千余名警察佩帶防毒、偵毒裝備,在該教上九一色村基地倉庫里又發現了大批制造沙林毒氣的原料-氟化鈉、氟化鈣、氯化磷等。特別是在戰爭中,不少化工單位,如炸藥、石油等工業設施都具有重大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必然成為交戰雙方攻擊和敵特破壞的目標,一旦遭破壞,即會造成重大的化學事故。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導致有關國家的油井、貯油設施及化工企業遭到破壞,大量外泄的原油嚴重污染附近海域及岸上設施,大批海馬和魚類死亡,油井、貯油及煉油等設施火災的濃煙籠罩了大片城市及鄉村上空,污染的煙云飄移至南歐,甚至喜馬拉雅山南麓也不了黑色油水混合雨,給廣大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據報道,中東地區還出現丁輕度的"核冬天"效應。1997年7月24日,美國國防部承認:美國軍隊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98900多名美軍士兵受到了因爆破伊拉克化學武器庫后釋放出的神經毒氣的傷害。再如南斯拉夫內戰中,1992年6月13日,波黑最大的化工廠波利海化學廠曾遭到導彈襲擊而受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還有些被聯合國裁軍委員會稱之為"雙用途毒劑"的化合物,如氫氰酸、光氣、氯氣、磷酰鹵類等,和平時期是化工原料,戰時即可迅速轉為軍工生產而作為軍用毒劑用于戰爭。這類化學物質一旦泄漏,其殺傷威力不亞于便用化學武器。侵華日軍就曾多次使用毒氣殺害我同胞。據1995年7月]5日日本《每日新聞》報道,侵華日軍從1938年春"徐州會戰"、"安慶會戰"起即使用廠名為"紅筒"的毒氣武器。之后,又在我國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多處研制毒氣武器,給我國人民帶來刻骨銘心的災難。
3、戰爭因素。國家或政治集團之間發生戰爭,使該地區人類生存環境遭到化學毒劑或有毒化合物污染。也可因該地區化工企業設施遭到破壞,大量有毒有害的華工原料、產品發生燃燒、爆炸、造成災害性化學事故。在1915年4月2日,德軍在歐洲一泊爾地區首次使用180噸氯氣進行攻擊,揭開了人類戰爭史上首次使用 化學戰機劑的先例,僅5分鐘就造成英法聯軍15000人中毒,5000人死亡。51年,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用B29型轟炸機對朝鮮投擲了目前是重要工業原料的光氣炸彈,造成1379人中毒,480人死亡。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使用了12萬噸植物殺傷劑,造成130多萬人中毒,三分之一地區遭受污染,遺傳學的遠期效應使該地區的畸胎率、癌變率大大增高。海灣戰爭更是導致了有關國家的褡褳油井
4、其它意外原因。不少化學危險品在生產、貯運過程中,也可因某些預料不到的原因,如車禍、飛機失事、海損事故、火災殃及等而發生化學事故。如1995年底,一裝運氰化鈉的貨車,行至四川省阿壩州境內附,因不慎翻于公路下的江河中,使河道嚴重污染,沿河兩岸居民不能飲用該阿之水,為治理污染。省、州政府動用下人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二、事故的分類
對于化學事故的類型,國內外至今尚無統一的劃分標準。但通常可按以下幾種方法分類:
(一)按有毒物質污染的主要對象分類。即將化學事故分為: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和地面(物體)污染三類。
(二)按事故的嚴重程度分類。即可將化學事故分為特大、重大和一般化學事故。特大化學事故,是指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泄漏并迅速擴散,短時間內造成成百上千人員中毒傷亡,危害范圍大并使城市(鎮,的綜合功能遭到破壞,社會秩序混亂,必須進行社會動員,組織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救援的災害性事故;重大化學事故,是指突然發生并危及周圍居民,且造成數十人急性中毒傷亡的事故。這類事故比特大化學事故危害的范圍要小(一般指危及城市、城鎮的局部,不致于引起較大的社會影響和城市(鎮)功能破壞。但這類事故發生的幾率比特大化學事故高,事故發生后也需動員有關方面的力量參與救援;一般性化學事故,是指由于工廠設備陳舊、故障或違反操作規程引起個別人中毒,事故危害范圍一般限于廠區內,且通常只需事故單位自己處理的事故。
(三)按有毒物釋放形式,可分為直接外泄型和次生釋放型兩類。直接外泄型化學事故,即由于某種原因使生產、使用、儲存或運輸中的有毒物直接向外釋放而造成的事故;次生釋放型化學事故,是指某些本來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品,在燃燒、爆炸后次生出有毒有害物質并向四周釋放而造成的化學事故。
除上述三種分類方法外,還呵按事故的毒物對人員的危害龍式分為呼吸系統中毒型、神經系統中毒型和血液系統中毒型化學事故;按化學事故中是否件有火災、爆炸事故,又可分為混合型化學事故和單純泄漏型化學事故,等等。
三、危險化學品事故搶險救援的主要任務和方法
(一)關閥堵漏,切斷事故源。
在消防部隊到場后,毒物仍在外泄的情況下,應及時向事故單位負責人和有關技術人員了解泄漏毒物的名稱、理化性質、毒害類型、生產工藝流程及技術要求等,并在仔細研究關閥、堵漏的實施方案后,積極配合事故單位有關技術人員和業務技術熟練的工人在嚴密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切斷事故源。在實施關閥堵漏、切斷事故源的處置措施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搶險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前必須穿防化服(在已發生燃燒.高溫的情況下應佩戴空氣呼吸器、穿隔熱服或避火服),穿戴前,應認真檢查其完好狀況,有專人監護(記載空氣呼吸器的氣瓶壓力、進出人員姓名、進入時間等等),必要時,對進入現場人員可出開花或霧狀水流掩護,以確保搶險人員的安全。
2、若為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泄漏事故,消防人員可與事故單位熟悉情況的人員一道,由消防人員出開花或噴霧水流跟進掩護、協助他們關閉輸送物料的管道閥門和切斷有關的電源、火源,一定要嚴防關錯、漏閥門。如2000年8月江門謙信化工廠火災撲救。
3、對容器壁、管道壁堵漏,可使用專用的軟橡膠封堵物(圓椎狀、楔子狀等多種形狀和規格的塞子)、木塞子、膠泥、棉沙和肥皂封堵,對于較大的孔洞,還可用濕棉絮封堵、捆扎。需要注意的是,在化工工藝流程中的容器泄漏處直接堵漏時,一般不要先輕易關閉閥門或開關,而應先根據具體情況,在事故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正確地采取降溫降壓措施(我們消防部隊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施均勻的開花水流冷卻),然后再關閉閥門、開關止漏,以防因容器內壓力和溫度突然升高而發生爆炸。
4、對不能立即止漏而繼續外泄的有毒有害物質,可根據其性質,與水或相應的溶液混合,使其迅速解毒或稀釋。如1995年7月6日凌晨,空軍成都某部醫院,污水處理房氯氣大量泄漏,水池中投放大量生石灰,成功處置了事故。
5、泄漏物正在燃燒時,只要是穩定型燃燒,一般不要急于滅火,而應首先出水槍對泄漏燃燒的容器、管道及其周圍的容器、管道、閥門等設備以及受到火焰、高溫威脅的建、構筑物進行冷卻保護,在充分準備并確有把握處置事故的情況下,方才滅火。
6、對事故現場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進行轉移或采取保護措施,必須按有關要求和程序謹慎從事,嚴防因盲目蠻干而使事故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