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一個預案”,即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我們要通過深入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有針對性地編修、完善各級各類自然災害應急預案,不斷擴大應急預案的覆蓋面,力爭使應急預案覆蓋本地各種自然災害種類,延伸到所有的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真正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讓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覆蓋本區域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居民。同時,要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加強基層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并使之形成制度化,通過開展經常性的自然災害應急演練,檢驗預案,鍛煉隊伍,磨合機制,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應對自然災害的組織指揮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三)建好“一個網絡”,即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網絡。山區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而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因此,加強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尤其重要。一是要進一步完善災害監測預警的微機管理網絡,加大硬件和軟件投入,擴大覆蓋范圍,形成覆蓋到鄉鎮、村、社區并與氣象、水利、國土、農業等有關部門上下對接、信息共享、縱橫貫通、協調統一、決策科學、先進高效的應急管理信息與指揮網絡,提高災情信息管理水平,滿足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的需要;二是要進一步健全災害信息員網絡,加強對災害信息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監測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知識水平和處置能力;三是加強與通訊和廣電部門的協作,充分發揮手機短信和廣播、電視等公共服務網絡在災害預警中的作用。
(四)提高“一個能力”,即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的保障能力。一是提高應急救援隊伍的保障能力。要加大應急救援隊伍的培訓力度,增加應急裝備設備的投入,組建和完善各類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專家隊伍、應急救助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發揮應急隊伍在自然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高應急救援資金物資保障能力。要建立完善特大自然災害救助預備金、自然災害救助財政預算自然增長機制和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補償制度,確保應急物資儲備充足;要根據山區特點和各類自然災害救援的需求,合理安排部署救援物資儲備倉庫和儲備物資品種,為應急處置提供有力的物資保障。三是提高交通通訊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公路、鐵路、駐軍、民間已有的運輸能力,建立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物資和隊伍的緊急快速運輸通道制度和協調機制,形成聯合運輸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通信網絡資源,構建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管理機構間的指揮調度通信網絡,實現各級應急指揮通信網絡的連接。加強應急通信建設,提高緊急狀態下快速搭建現場應急通信平臺的能力。
四、推進山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的措施
自然災害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與人類存在和發展相伴相隨。相對于平原和發達地區,自然災害給山區帶來的損失更加慘重,因此,做好“五個強化”,積極推進山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是當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強化領導。任何一項工作,領導重視是工作推進的關鍵。各級政府要從科學發展的高度,建立并強化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管理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把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抓好、抓實,抓出成效。
(二)強化基礎。一是要加強預案編制、信息網絡建設、救援隊伍建設等基礎工作;二是不斷改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管理的技術裝備,用科技支撐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三是加強救災倉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物資保障水平。
(三)強化基層。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的重點在基層。要加強對鄉鎮、村和社區等基層組織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制定的指導,切實提高基層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預案組織經常性演練,提高基層群眾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基層工作做好了、做扎實了,我們的工作也就落實了。
(四)強化投入。要把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管理費用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給予優先安排和保障。建立自然災害救助財政預算自然增長機制,科學合理地制訂或修訂自然災害救助補助項目和標準,逐步提高災民生活救濟補助標準。上級政府應該加大對山區尤其是貧困山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補助的力度,確保災民生活不出問題。
(五)強化宣傳。要將自然災害防范和應對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的科普教育活動,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多層面、全方位、經常化的宣傳教育,全面提高城鄉群眾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