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安網訊:22日暴雨夜,湖南邵陽21歲女孩楊麗君不慎落入長沙城區一無蓋下水道,隨即被湍急的水流卷走,至今下落不明。23日下午17時,盡管離事發時已過去近20個小時,長沙全城大搜救仍在延續,眾多熱心市民和網友紛紛為女孩祈禱,期待奇跡發生。(3月23日中國新聞網)
花季女孩落入下水道,至今下落不明。表面上看,“元兇”是暴雨,然而,“天災”的背后則是“人禍”的魅影。有人說,一場暴雨是檢驗一座城市最好的指標,顯然,長沙不合格,同樣,中國的大多城市也少有合格。究其根源,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低下難辭其咎。
新聞中,暴雨、21歲女孩、落井等詞匯,都太容易牽動民眾心靈。去年北京7.21暴雨時,現實的大救援,加上網絡關注,匯成了愛的強音。反觀這次長沙全城搜救,大愛絲毫沒因為個體的不幸而減退幾分。不過,在大愛的背后,關于城市的公共設施機制的拷問同樣未停止,反而共鳴聲激蕩。
其一,一個城市的發展,理應有著“巨大”的GDP,高樓大廈等鮮亮元素,但是,民眾的幸福感也是指標之一。要想民眾幸福,就應該讓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有力保障,為此,城市的基礎設施應該迎頭趕上,避免出現“弱項”。
然而,一場暴雨,甚至一次食品安全事故,還是讓一個城市的應急能力,防災減災能力被動。新聞中,下水道井蓋被沖走就是例證。其實,很多城市的下水道井蓋在暴雨中淪為擺設,街頭“趵突泉”也屢見不鮮。其背后,則難掩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和建設中的掣肘之處。常理,正規的市政下水道應該有下水道防墜網,遺憾,一個女孩的落井說明了一切,悲傷了城市。
其二,城市的減災機制能否轉化為現實應急能力,是避免悲劇的重中之重。俗語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當暴雨來臨時,在明知城市基礎設施難以有效排水的時候,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理應走上每一個街角,用切實的補救措施,減少災難的代價。新聞中,結局是悲傷的,然而,一次次的教訓則讓我們心灰意冷。
現實中,下水道井蓋丟失屢見不鮮,而各部門的推諉則讓事件變得扯皮,由此造成的災禍亦不難理解。其實,在設施漏洞發現,災難發生之后,相關部門的作為不應該僅存在補救層面,而是應該反躬自身,既刮骨療傷,又要有壯士斷腕的霸氣,革新除弊,力圖重新審視職能所在,為保護百姓利益不遺余力。
為今之計,搜索“落井女孩”是重中之重,在消防人員的晝夜奮戰下,我們的相關專家也應該有所作為,而不是僅僅依靠市民趕到,拿各種設施“雪中送炭”。此外,反思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也是暴雨后的“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