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防安全趨勢預判
未來5年,上海消防工作壓力將愈來愈大,“十二五”末消防年接處警量將比現在增加4成以上,達到年8萬—10萬起;火災誘因更加錯綜復雜,不僅小火趨于頻發,而且重特大火災的發生概率可能上升;交通事故、化學災害、洪澇等非火災處置任務和各類救人行動的比重趨高,消防綜合應急救援任務更重、難度更大。
1.“后危機”、“后世博”衍生消防安全副產品。
(1)“后危機”時代,市場競爭加劇,商務成本激增,倒逼各經濟體壓縮成本、節能增效,勢必影響消防安全等非生產性投入;粗放生產型、原始代工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空間縮緊,難免產生更多的廠房閑置、轉租、群租,并衍生出消防設施失修、安全管理失控等社會消防問題。
(2)“后世博”時代,社會面大量建設工程集中開工復工,趕工期、搶進度的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各種公共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極有可能以火災形式爆發出來,由此產生的消防安全問題相當尖銳。
2.發展模式“范式轉變”潛伏消防安全新風險、新要求。
(1)上海正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先發展以虹橋商務區、迪士尼、世博園區后續開發、大飛機、大型造船基地、大型金融數據庫、大型物流中心、大型游樂設施、大空間會展場所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以環保材料、節能設施、新型能源、智能技術為代表的“低碳”經濟,這對防范火災風險、加強災后處置,對打造節能型消防設施和環保型滅火藥劑提出了新要求。
(2)在長三角聯動發展的“同城效應”作用下,上海的大交通、大物流、大客流呈新一輪提速,城市化、工業化加快推進,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和城際高鐵等現代交通工具頻繁運營,新的火災防控難題和更多的長三角跨區域滅火救援作戰任務將接踵而來,市郊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的“補缺”任務更加緊迫。
(3)由于能源儲備能力的增強,城市火災荷載勢必又添新量,優化、落實新能源儲備基地的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綜合保障措施,以及改造、完善上海老化工基地消防安全設施的任務十分繁重。
(4)上海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要求城市火災技防設施和消防裝備消防建設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注重扶持民族消防產業,實現消防工作科學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3.體制改革涉入“深水區”催生消防行政服務新需求。
(1)公眾對消防公權力依法、透明、規范、高效運作的心理預期提高,要求進一步深化消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擴大消防簡政放權,深化消防政務公開,規范消防執法行為,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合法空間,引導中介等消防服務產業充分、有序參與市場競爭。
(2)公眾對豐富拓展、公平共享公共消防產品的期望值加碼,要求加快提升城市消防站點、消防警力、消防裝備、消防技戰術水平等消防安全綜合實力,加緊實施中心城區老式居民住宅消防安全改造,加強市郊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強化弱勢群體消防安全監護等;同時,公眾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日趨強烈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出臺,新建消防站落地周期將進一步延長。
(3)公眾消防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增強,多元化消防利益格局悄變,消防部門實施民爆物品、煙花爆竹安全監管和排爆處置等行政作為的風險更大,完善消防立法,建立各種利益的表達、訴求、博弈和協調機制,前端稀釋、化解社會矛盾的任務更重。
4.社會轉型、生態變遷提出消防應急管理新挑戰。
(1)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沖突易疊加、易“井噴”,并且極可能以跳樓、縱火、自焚、爆炸等“泄憤型”暴力表現出來,使消防應急、搶險救援、反恐排爆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2)未來幾年,臺風、雷暴、洪澇、地震、地陷等極端自然現象出現頻率可能加大,加之特大型城市在重大災害面前的脆弱性,消防綜合應急救援任務會更趨繁重。特別是隨著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上海消防將承擔更多的重大自然災害跨區域救援甚至國際性消防救援任務。
(3)上海正在積極打造綠色、宜居城市,森林、植被面積將不斷擴大,森林火災發生機率加大,配套建設消防基礎設施、特種消防裝備,加強消防應急救援準備等,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二、“十二五”期間上海消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傳承奧運會、世博會消防安保工作經驗遺產,完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體制、法制和機制,持續推進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五大”活動和打造現代化消防鐵軍行動,綜合治理源頭性、動態性火災隱患頑癥,城鄉結合、軟硬并舉、遠近兼顧推進消防安全建設,不斷提升上海消防安全綜合實力,確保火災形勢平穩受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著力提升消防工作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堅持依法治火、群防群治,構筑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的社會化消防工作格局;堅持問題管理、創新驅動,強力攻堅消防安全瓶頸難題;堅持管建并舉、管理為重,助推特大型城市內涵式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共建共享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