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氣象災害大省,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多發,氣象防災減災任務重。近期,廣東強對流天氣頻繁,就此次強對流的預警應對過程以及未來改進等等問題,筆者采訪了廣東省政府應急辦主任、應急管理專家紀家琪。
紀家琪透露,未來廣東將更多地向香港學習預警應急經驗。省政府應急辦正申請制定《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辦法》(暫用名),從法律上理順和明確各部門、群眾在各種災害天氣下的責任與應對方法,從而改變以往靠發通知、出文件應對的被動局面。從長遠來看,通過機制的完善與規范化運作,讓應急防災的"DNA"植入干部群眾,了然于心。
近年作了五方面探索
記者:這次強對流災害使人們對天災的預警防御十分關注,廣東近年在預警信息發布以及應急能力建設方面是怎樣的?
紀家琪:在推動預警信息發布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省應急委的領導下,近年來廣東省政府應急辦和省氣象局等部門在硬件上重點做了五方面探索。
一是開通廣東省應急氣象頻道;二是加強覆蓋全省行政村和自然村的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建設;三是整合通信運營商的現有資源,開辟“綠色通道”,實現預警信息區域性發布;四是依托廣東省廣播電視網,在公共場所設置氣象電子顯示屏;五是開通了報平安應急電話。
應該說,像廣東這樣有一系列應急預警發布渠道的,在全國并不多見,在亞洲也屬于走在前列,在此方面,省委省政府、以及國家級氣象、減災等部門也給予高度肯定。但與香港、美國等預警應急機制完善的地區相比,我們還有差距,公眾主動獲取預警信息的意識不強,各部門與公眾在遇到災害天氣時要做什么還沒有規范化。一些偏遠山區、針對老弱病殘的群眾,還存在預警信息發布的盲區。省領導多次建議我們要向香港學習。
預警還有差距還需精細
記者:最近的強對流天氣造成了較多死傷,您認為預警應急機制在這次天災中表現如何?
紀家琪:強對流天氣特別是龍卷風的預警、預報一直是世界性難題。這次東莞的龍卷風時間來得短、強度大。我們在這方面的預警上,與世界最先進的美國還有差距,但即使是美國,預警提前的時間也相當有限。
此外,公眾特別是組織的帶頭人在預警信息的獲取意識、應急管理的素質上,還有待加強。現場一個受災的家具廠的生產主管告訴我,他并沒有留意預警信息,看到風很大的時候,再通知工人撤離,但已經來不及,這個工廠死了4個人。
鑒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時空尺度比較小,我們將來要將預警信息進行更加精細的網格化管理,讓發送更加有針對性,提高發送效率。
香港有章可循經驗可學習
記者:您剛才提到學習香港預警應急的經驗,能否介紹粵港在這方面有何區別?
紀家琪:遇到氣象災害,我們目前的普遍做法是,三防部門要發通知發文件,各部門和公眾才懂得怎樣聯動應對。而香港在天文臺在懸掛預警信號之后,各部門、市民要怎么做,完全有法律規定,有章可循就可采取相應的應對行動,并隨天氣警告級別的變更對行動級別進行變更。如香港《天災應變計劃》規定了政府各部門均有指定的具體任務和責任人,教育局決定并宣布惡劣天氣下幼兒園、學校及特殊學校的安排,民政事務總署開放臨時避護中心等。
預警將由專門機構發布
記者:未來會如何改進?
紀家琪:受香港經驗的啟發,省政府應急辦已向省法制辦申請,擬出臺一個《廣東省突發預警信息發布辦法》(初擬名),除了規范發布機制,更從法律的層面上理順、明確各部門、群眾在各種災害天氣下的責任與應對方法。我們還向省編辦申請,建立“廣東省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預警信息由一個專門的機構統一發布和管理。
當然,就強對流天氣來說,最重要的是提高預警、預報提前量。去年,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定了共建氣象現代化試點省的協議,其中有兩個重點項目是“珠三角中小尺度災害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通過這兩項目的推進,將提高像龍卷、雷雨大風這樣中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預警預測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今后,廣東將繼續在預警信息的發布上“提速”、“擴面”,消除死角盲區,盡快實現城鄉應急系統服務均等化。到2015年,全省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覆蓋率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