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來,中國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的不斷發生,尤其是去年7.21日特大暴雨席卷北京城,應急救援產業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了人們當前迫切的需求。
沈陽市應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契機,依托老工業基地技術和人才優勢,充分發揮現有的產業基礎優勢,全力推動應急產業,特別是應急救援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應急產業是指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利用相關裝備、設備、技術、信息等手段為應急救援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集合。具有需求的廣泛性、供給的多樣性、服務的時效性和用途的多樣性等特征。
發展應急產業意義重大
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是一項著眼長遠、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從國內來看,一方面目前我國應急裝備還相對落后;另一方面應急救援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規劃和發展。一是有利于實現應急服務向專業化、社會化轉變,使政府與社會力量相互補充,彌補以往政府包辦的不足,形成更加縝密的應急保障體系。二是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社會對應急服務和應急產品有更大需求,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有利于適應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和要求。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勢必在安全、環保、防疫等方面提出更加嚴格和緊迫的要求。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是應對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等變化的必然要求。四是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應急物資物流、儲備、安全技能的培訓、救援產品制造等等,這些新興企業的成長有助于提高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有利于維護應急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
應急產業發展有上升空間
“十二五”期間,應急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應是沈陽市應急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首先,應急產業的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原則須強化。當前,應急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還不夠,產業引導扶持政策相對滯后,難以形成推動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應急產業定位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應急產品市場培育有待加強。
其次,應急產業方面的人力資源結構有待調整。據調查,沈陽市規模以上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僅有6個。目前,現有企業應急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應急產業研發人才普遍缺乏,生產應急產品企業不多,與應急產業技術相關產業類型作為公司名稱的企業幾乎沒有,推動建立應急產業體系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加快公共安全新產品的科技研發,加快應急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
第三,應急產業聚集化、特色化有待加快形成。發揮裝備制造業技術和人才優勢,努力打造不同類型的應急產業基地和物流園區,鼓勵企業研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端應急裝備,是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有的城市安全生產(應急)產業基地投資60億元,將形成產值數百億元的新型產業集群,努力成為國家級的安全產品研發、制造、交易、物流、培訓、演練的重要基地和龍頭。
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對策
夯實應急產業的基礎能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沈陽市要把形成應急產業的基礎能力作為一項基礎性任務,加大政府采購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普及教育,正確引導消費,加快提升應急產業的基礎能力,以培育和擴大應急產品市場需求。
提升應急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強產業科技支撐。通過政府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基金等,對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給予支持,并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和專業建設,鼓勵、扶持科研機構和有關院校培養應急產業科技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企業立足自主研發、開發應急領域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提高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與科研創新能力。
推動應急產業集展,打造高效應急產業鏈。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有實力的應急產業區域集群,鼓勵和引導應急企業之間的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優化產業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產業布局相對集中的應急產業聚集區。加速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快形成應急產業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