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堅持民生為先,加強民生需求保障,把南京建設成為獨具魅力的幸福都市”要求,健全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現就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建設思路
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和諧穩定爭第一”的要求,深入推進平安創建活動,進一步健全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和社會治安防控網絡,著力構建符合南京特點的公共安全體系。健全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應對城市危機的社會動員機制,切實提升社會抗風險能力。健全公共安全監管體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監管,健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發布機制,確保全市公共安全形勢平穩。推進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體系建設,加強大調解機制,化解社會矛盾。加強基層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基礎建設,推動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二、發展目標
從2011年起,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形成體制健全、機制完善、基礎扎實、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體系,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管理水平和預防能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顯著上升。到2015年,公眾安全感達92%以上;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餐飲服務單位食品量化分級總體評定率達90%以上;藥品投訴舉報處理率、藥品流通環節遠程監督覆蓋率均達 100%,各區縣基本達到國家藥品安全示范區縣標準;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控制在0.11以內,工礦商貿10萬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以上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三、政策舉措
(一)推進城市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突出街面防控立體化。把防控觸角延伸到社區、單位內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延伸到空中視頻監控區域,形成街區、社區、風景區、城郊結合部地區“四區合一”巡防格局。加強圖像監控,以內秦淮河、明城墻、繞城公路、出省市道路口開展道路監控網建設,實現保暢通與保平安有機結合。著力構建單位內部防范網,落實重點單位的財會室、倉庫等重點要害部位人防、技防、設施防。著力深化地鐵“人頭圈、人群圈、圖像圈、情報圈”四圈防控網建設,在全線實行設備安檢。
突出區域警務一體化。按照“常態、共享、聯動、共贏”的原則,打造南京都市圈一體化治安防控協作機制,開展跨區域警務合作,完善以南京為龍頭的蘇皖八市警務協作圈,深入推進寧鎮揚、寧合昌警務交流與合作,加快警務對接,發揮同城效應。進一步完善以24小時值守運作的110報警服務臺為平臺,以市內“1+5”110接警區域、省內周邊區域以及跨省區域為主體的三道反應區和相鄰協作機制。按照網格化要求,著力抓好夜間等重點時段、易發交通事故等重點路段的巡邏守護,努力做到道道有人、路路暢通。
突出時空布防實戰化。健全以巡警隊伍為主體,著裝與便衣相結合、步巡與車巡相結合、武裝巡邏與常規巡邏相結合、各相關警種和治安輔助力量共同參與的巡邏勤務,著力把警力向案件和事故高發地段、防范薄弱時段傾斜,提高見警率、盤查率和現場查獲率。加強巡防戰術創新和運用,強化整體防控環節的有機銜接。大力推進“紅袖標工程”,實行群防群治。
突出虛擬防控專業化。堅持建設與規范并重、發展與管理同步,推動建立虛擬社會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虛擬社會綜合防控體系。完善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建立一支千人“紅客”隊伍,提高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以“警務云計算中心”為依托,建立云扁平化指揮、云智能化交通、云圖像監控、云反電信詐騙、云信息搜索等五大系統,提升防控效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二)推進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堅持在市應急委的領導下,加快應急隊伍建設。規劃建設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生產安全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環境突發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多功能防災救災減災中心。依托解放軍、武警消防、公安、民兵,組建防洪搶險、防化救援、防暴處突、治安防范的8萬人“四防”隊伍,形成統一領導、協調有序、專兼并存、優勢互補、保障有力的應急隊伍體系。
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公共安全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切實加強鎮街、村(居)以及企事業單位和重點部位、重大活動等方面的應急預案編制和發布,突出重點部位、環節和領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應急預案“進社區、進村居、進企業、進學校”。加強應急救援預案的培訓和宣傳教育工作,提高預案質量。加強應急預案的培訓和演練,不定期開展綜合應急演練,在應急管理和處置的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市、縣兩級應急物資保障工作,有針對性儲備或依托專業救援隊伍配備專業性的物資及裝備,建立健全和規范安全生產技術專家庫,確保處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技術支撐及時有力到位,提高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故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統一的應急物資管理數據庫,各級各部門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應急物資保障管理水平。
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匯聚和整合各部門和行業的信息資源,形成應急管理資源庫群,建成城市應急中心輔助決策支撐平臺。健全安全生產、交通消防、食品藥品、(刪除生產制造)、衛生防疫的預防預警、合成指揮、應急救援、技術支撐、物資保障、信息發布等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通盤考慮、拼盤設計、地盤作戰、全盤聯動”的應急處置運作模式。建立應對城市危機的社會動員體系,推進公共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危機管理和防范風險能力。
(三)推進公共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健全交通消防安全監管機制。切實強化客運車輛、渣土車、危化品車、槽罐車等車輛的監管,督促車主和駕駛人員嚴格遵守安全管理規定。強化對重點用車單位的安全宣傳管理,深化禁酒風暴。強化高層建筑、地下建筑、商貿區、化工廠、煙花爆竹儲存點的消防監管,探索建立重大火災隱患分級管理機制、行政監察機制和重大危險源分級監控機制,實現防火管理信息化,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
健全安全生產監管機制。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強化應急演練,不斷提升科學預防的實效。完善市、區縣通達的監測、預警和決策響應體系,健全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和應急平臺,全方位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媒體導控體系。進一步修訂完善事故預防與控制、重大危險源監控、安全生產“三同時”、應急救援處置規范等制度,充實基層、基礎安監力量,加強現場監督和指導。繼續完善安全生產行政執法體制和法規標準體系,加強全民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督促企業嚴格按標準化安全生產,全面推進“安全街鎮”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安全社區”。從產業政策入手,從源頭加強綜合監管,嚴把化工園區準入關口,推進企業本質化安全度。深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專項整治,開展重大危險源監控和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建設應急救援、職業健康監督、教育培訓三位一體和安全生產技術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