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應急產業的現狀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出現了嚴重的冰凍雨雪災害天氣,由于缺少專業的大型多功能除冰裝備(如除冰坦克),只能靠解放軍戰士和人民群眾人工除冰;由于沒有高壓線除冰裝備,電網工人只能不顧生命危險爬上高塔,很多設備也只能靠人拉肩扛。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在隨后的大規模抗震救災中,通信指揮車輛、搶險救援車輛、生命跡象探測儀等應急裝備都出現了緊缺的情況,影響了救災的迅速開展。應急處置裝備的欠缺,反映了我國應急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
突發公共事件從監測到處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具備有效的關鍵技術和裝備,特別是要有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應急處置平臺系統。但我國尚沒有國家層面的公共安全總體應急成套技術和裝備,尚未形成應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全面提高我國抵御風險、防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關鍵要靠科技和產業支撐,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開發,積極推動我國公共安全和應急產業的發展。
2005年7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此次會議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正在納入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2006年1月,國務院又公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國31個省(區、市)紛紛成立省級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國務院2006年2月9日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突發公共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等公共安全領域技術列入中國未來15年內11個重點技術發展領域的優先主題。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6條規定:“國家鼓勵、扶持具備相應條件的教學科研機構培養應急管理專門人才,鼓勵、扶持教學科研機構和有關企業研究開發用于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中國掀起了建設應急平臺熱,但作為市場中的重頭戲,高端應急裝備的研發應用,卻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的規模化市場運作仍有距離。而這些都為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所以在未來幾年,城市應急系統將有更大的發展,必將形成一個應急產業市場,通過市場行為,讓人和物得到科學利用,從而使相應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變成人力資源和市場價值。
二、必須加快發展應急產業
我國已將應急能力建設納入“十一五”規劃,發展應急產業不僅是建設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適應城市化、信息化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求。
(一)建設應急體系必須與開發應急產業相結合
全面提高我國防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應急體系關鍵要靠科技和產業支撐。目前,應急體系的建設要求應急與非應急聯動一體化,進一步把建設應急體系與開發應急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但是,一方面,我國工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安全保障包括安全裝備、安全技術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開發,積極推動我國公共安全和應急產業的發展;深入研究監測預警、通信信息、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等方面對應急產品的需求;加快制定促進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引導企業適應保障公共安全的要求,積極參與應急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同時,國家科技支撐體系的建設迫切需要建立一批應急技術轉化基地,扶持一批有能力的規模企業。而這些亟待我國的應急產業在較短時間內有一個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呼喚加快建設創新體系,制造出中國自己的“城市應急”產品。實現“應急聯動”產品國產化,“城市應急”產品只有實現國產化,城市應急系統的安全鑰匙才能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二)適應城市化、信息化的發展需要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突發事件的預防與處理,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應急預案,但這些系統大多主要為相關部門專業應用服務,并且基本處于獨立運行的分散狀態,難以適應現代城市逐漸增長的應急聯動需要,難以為各個相關單位的協調指揮和快速決策提供足夠的平臺。而高效的城市應急聯動指揮和管理平臺,日益成為現代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體現了現代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是城市科學發展和提升安全等級的必要基礎,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應急系統建設進入高速增長期,應急聯動指揮系統需要整合各種城市應急資源,其中信息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而隨著電子政務的縱深發展,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將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應急聯動系統必須適應城市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在這一方面的努力也必將促進城市的信息化進程。
(三)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在我國社會總體保持和諧穩定的同時,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還比較多,人民內部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隨著社會組織形式、利益表達方式的深刻變化和互聯網的影響愈加廣泛,社會管理面臨一系列新課題。而應急管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應急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減少災害損失。同時也是政府管理城市、服務市民、了解民情的服務平臺,是落實執政為民理念、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技術手段。因此,通過建立和運行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發展應急產業,有利于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職能轉變。通過實現跨部門、跨轄區的相互協調、密切配合,減輕突發事件危害,加快業務辦理流程,提高政府管理城市和服務社會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城市應急產業”迅速向全國擴展,必將為各地構建和諧安定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突發事件對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挑戰,也是對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考驗。“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現代化城市的災害防御能力和應急能力是分不開的。城市應急聯動系統整合了政府和社會所有的應急資源,科學整合了應急聯動、非應急聯動、社會綜合服務三類資源,充分利用政府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應急的、全面的服務。這樣的應急聯動優勢實現了跨地區、跨部門的統一指揮、聯合行動,建成一個具有應急與非應急一體化聯動特征的政府呼叫中心系統。一方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降低了系統的運營費用和政府處置事件的總體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政府對市民的要求做到及時、高效、滿意的回應,使有需求的公民可以獲得全方位救助,從而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
三、應急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城市應急產業已經是一個可規范化應用的產業。2007年,國家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應急產業化”的理念被提了出來。我們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發展應急產業,研制開發應急專用產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一是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和維護。應急處置裝備要求先進、專業并且講究配套。如應急搶險指揮系列車輛,包括通信車、飲水車、醫療保障車、發電車、炊事車等。要到達化學毒劑泄露或大規模疫病流行區域,并且需要一定時間的停留,就必須有專門的將被污染的水源處理成可飲用水的處理裝備;事發現場沒有電就需要發電照明的裝備;很多時候還需要野外炊事裝備和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設備等。再如應急現場定向空投信息采集系統,利用自動導航飛行器搭載傳感器,定向空投到目標區域,快速地完成反應、抵達、部署、采集、分析、預測預警工作,實現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功能。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應急裝備中所匱乏的。
二是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和維護。近幾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于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都比較重視,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城市應急聯動平臺系統,對于提高應急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借助信息技術,要把應急平臺體系建成為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應急指揮系統,能通過現有的信息進行挖掘、整理而尋找到一些趨勢、規律,從而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進行預警,并對突發公共事件提出相應對策。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立國家應急平臺體系綜合應用系統,該中心開展了全國不同規模城市應急平臺體系的整體設計,包括硬件系統、指揮調度、數字預案、預測預警、應急保障、智能方案、應急指揮、應急演練、應急評估等。
三是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隨著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頻繁出現,應急教育培訓的需求不斷增長,各級政府都計劃安排專項資金開展相關應急培訓,未來這方面的市場必然十分廣闊;多種形式的突發災害體驗培訓機構也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間。咨詢服務方面同樣市場需求巨大。已經投入使用的應急系統和設備仍然需要后續工程的完善和優化。方案咨詢、項目監理、系統升級維護等有關應急管理的專業需求也會越來越多,這使培育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產業和市場顯得更加必要。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管理體系。積極發展應急產業必將對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發展應急產業所帶動的每年幾百億乃至上千億元市場也將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王錦輝 / 來源:《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六期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出現了嚴重的冰凍雨雪災害天氣,由于缺少專業的大型多功能除冰裝備(如除冰坦克),只能靠解放軍戰士和人民群眾人工除冰;由于沒有高壓線除冰裝備,電網工人只能不顧生命危險爬上高塔,很多設備也只能靠人拉肩扛。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在隨后的大規模抗震救災中,通信指揮車輛、搶險救援車輛、生命跡象探測儀等應急裝備都出現了緊缺的情況,影響了救災的迅速開展。應急處置裝備的欠缺,反映了我國應急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
突發公共事件從監測到處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具備有效的關鍵技術和裝備,特別是要有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應急處置平臺系統。但我國尚沒有國家層面的公共安全總體應急成套技術和裝備,尚未形成應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全面提高我國抵御風險、防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關鍵要靠科技和產業支撐,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開發,積極推動我國公共安全和應急產業的發展。
2005年7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此次會議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工作正在納入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2006年1月,國務院又公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全國31個省(區、市)紛紛成立省級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國務院2006年2月9日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突發公共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等公共安全領域技術列入中國未來15年內11個重點技術發展領域的優先主題。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6條規定:“國家鼓勵、扶持具備相應條件的教學科研機構培養應急管理專門人才,鼓勵、扶持教學科研機構和有關企業研究開發用于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中國掀起了建設應急平臺熱,但作為市場中的重頭戲,高端應急裝備的研發應用,卻仍多集中在少數專業部門,離真正意義的規模化市場運作仍有距離。而這些都為大力發展應急產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所以在未來幾年,城市應急系統將有更大的發展,必將形成一個應急產業市場,通過市場行為,讓人和物得到科學利用,從而使相應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變成人力資源和市場價值。
二、必須加快發展應急產業
我國已將應急能力建設納入“十一五”規劃,發展應急產業不僅是建設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適應城市化、信息化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求。
(一)建設應急體系必須與開發應急產業相結合
全面提高我國防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應急體系關鍵要靠科技和產業支撐。目前,應急體系的建設要求應急與非應急聯動一體化,進一步把建設應急體系與開發應急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但是,一方面,我國工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安全保障包括安全裝備、安全技術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開發,積極推動我國公共安全和應急產業的發展;深入研究監測預警、通信信息、救援裝備和個體防護等方面對應急產品的需求;加快制定促進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引導企業適應保障公共安全的要求,積極參與應急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同時,國家科技支撐體系的建設迫切需要建立一批應急技術轉化基地,扶持一批有能力的規模企業。而這些亟待我國的應急產業在較短時間內有一個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呼喚加快建設創新體系,制造出中國自己的“城市應急”產品。實現“應急聯動”產品國產化,“城市應急”產品只有實現國產化,城市應急系統的安全鑰匙才能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二)適應城市化、信息化的發展需要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突發事件的預防與處理,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應急預案,但這些系統大多主要為相關部門專業應用服務,并且基本處于獨立運行的分散狀態,難以適應現代城市逐漸增長的應急聯動需要,難以為各個相關單位的協調指揮和快速決策提供足夠的平臺。而高效的城市應急聯動指揮和管理平臺,日益成為現代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體現了現代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是城市科學發展和提升安全等級的必要基礎,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應急系統建設進入高速增長期,應急聯動指揮系統需要整合各種城市應急資源,其中信息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而隨著電子政務的縱深發展,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將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應急聯動系統必須適應城市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在這一方面的努力也必將促進城市的信息化進程。
(三)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在我國社會總體保持和諧穩定的同時,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還比較多,人民內部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隨著社會組織形式、利益表達方式的深刻變化和互聯網的影響愈加廣泛,社會管理面臨一系列新課題。而應急管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應急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減少災害損失。同時也是政府管理城市、服務市民、了解民情的服務平臺,是落實執政為民理念、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技術手段。因此,通過建立和運行城市應急聯動系統,發展應急產業,有利于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職能轉變。通過實現跨部門、跨轄區的相互協調、密切配合,減輕突發事件危害,加快業務辦理流程,提高政府管理城市和服務社會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城市應急產業”迅速向全國擴展,必將為各地構建和諧安定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突發事件對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挑戰,也是對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考驗。“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現代化城市的災害防御能力和應急能力是分不開的。城市應急聯動系統整合了政府和社會所有的應急資源,科學整合了應急聯動、非應急聯動、社會綜合服務三類資源,充分利用政府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應急的、全面的服務。這樣的應急聯動優勢實現了跨地區、跨部門的統一指揮、聯合行動,建成一個具有應急與非應急一體化聯動特征的政府呼叫中心系統。一方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降低了系統的運營費用和政府處置事件的總體成本;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政府對市民的要求做到及時、高效、滿意的回應,使有需求的公民可以獲得全方位救助,從而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
三、應急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城市應急產業已經是一個可規范化應用的產業。2007年,國家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應急產業化”的理念被提了出來。我們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發展應急產業,研制開發應急專用產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一是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和維護。應急處置裝備要求先進、專業并且講究配套。如應急搶險指揮系列車輛,包括通信車、飲水車、醫療保障車、發電車、炊事車等。要到達化學毒劑泄露或大規模疫病流行區域,并且需要一定時間的停留,就必須有專門的將被污染的水源處理成可飲用水的處理裝備;事發現場沒有電就需要發電照明的裝備;很多時候還需要野外炊事裝備和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設備等。再如應急現場定向空投信息采集系統,利用自動導航飛行器搭載傳感器,定向空投到目標區域,快速地完成反應、抵達、部署、采集、分析、預測預警工作,實現突發事件現場多參數實時采集、傳輸、快速分析和定位功能。這些都是中國當前應急裝備中所匱乏的。
二是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和維護。近幾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于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都比較重視,很多地方已經建立起城市應急聯動平臺系統,對于提高應急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應急平臺體系的建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借助信息技術,要把應急平臺體系建成為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應急指揮系統,能通過現有的信息進行挖掘、整理而尋找到一些趨勢、規律,從而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進行預警,并對突發公共事件提出相應對策。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立國家應急平臺體系綜合應用系統,該中心開展了全國不同規模城市應急平臺體系的整體設計,包括硬件系統、指揮調度、數字預案、預測預警、應急保障、智能方案、應急指揮、應急演練、應急評估等。
三是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隨著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頻繁出現,應急教育培訓的需求不斷增長,各級政府都計劃安排專項資金開展相關應急培訓,未來這方面的市場必然十分廣闊;多種形式的突發災害體驗培訓機構也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間。咨詢服務方面同樣市場需求巨大。已經投入使用的應急系統和設備仍然需要后續工程的完善和優化。方案咨詢、項目監理、系統升級維護等有關應急管理的專業需求也會越來越多,這使培育應急教育培訓和咨詢服務產業和市場顯得更加必要。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應急管理體系。積極發展應急產業必將對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發展應急產業所帶動的每年幾百億乃至上千億元市場也將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王錦輝 / 來源:《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