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月開始,以湖北武漢為中心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由于其傳染性強,截止2020年2月14日,已經累計確診了63936個病例。在國家衛健委近期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提出了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明確了飛沫和接觸傳染途徑。根據新聞媒體報道,近期出現了多個幾十秒內被感染的病例,受到廣泛關注的“鉆石公主”號郵輪,由于較為密閉的環境,船上最初的一名確認感染者已經導致了累計218個人被確診患病。以上這些事實均指向了飛沫傳播感染和室內空氣傳播感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一醫院副院長張挪富在發布會上表示,根據他們的前期數據,ICU中大概有60%以上的病人上下呼吸道都能檢出病毒,而且病毒載量非常高。鐘南山院士團隊也在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活的冠狀病毒。以上這些新發現,加之病人經常出現的咳嗽等呼吸道癥狀,都表明重癥病人很有可能向體外釋放病毒的量較普通人更大,從而加大了空氣傳播感染(飛沫核傳播感染)的機會。目前,醫護人員個體防護在提高,大眾對個人防護意識在迅速提高,但是醫院、人員密集的室內公共場所等處存在感染風險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冠狀病毒肺炎病人咳嗽和噴嚏產生的飛沫中,一部分大顆粒很快沉降,小顆粒在空氣中逐步形成更小的飛沫核,這是一種生物氣溶膠,將長時間地懸浮在空氣中。冠狀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存活幾十分鐘到數小時,如果正常人吸入了污染的空氣,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且最終是否感染與吸入病毒的量密切相關。因此,空氣中微生物顆粒數量一定程度反映了室內環境生物風險的高低。GB 37488-2019《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中明確醫院候診室、公共交通候(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空氣衛生指標,要求空氣中細菌總數不超過4000 cfu/m3;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明確要求住宅和辦公建筑的室內空氣浮游菌數不超過2500 cfu/m3。當這些室內空氣中微生物濃度超過指標值時,預示著環境中的人群的健康風險可能提高。在這些國家標準中,具體測量方法被規定為用空氣微生物采樣器采集空氣樣本和實驗室培養的離線分析法確定空氣中微生物濃度,這種方法獲得結果至少需要48小時,不能實時監測和預警。
實時監測醫院候診室和病房、公共交通候(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空氣生物氣溶膠濃度,并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對防控冠狀病毒傳播感染具有現實的意義。目前已經發現了大量不發熱的病毒攜帶者,在人員密集場所僅依靠監測體溫無法做到全面排除隱患,導致上述場所仍然存在聚集人群被大范圍感染的可能。在缺乏個人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許多單位被迫分散辦公、限制人群聚集,雖然避免了出現因員工大范圍感染而造成企業癱瘓的局面,但這些措施對仍需要集中辦公并且需要專用設備條件的金融、研發等高端產業影響巨大。近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在微生物細胞內存在多種熒光基團,在紫外光下能產生特定的熒光光譜。根據這一原理,已經研制出了生物氣溶膠監測儀,可以實時監測室內環境空氣中總體微生物顆粒的濃度變化。參考國家標準的空氣微生物濃度閾值要求,可實現實時監測預警醫院候診室和病房、公共交通候(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生物環境風險。
在生物氣溶膠監測儀的應用層面,主要可以通過實時監測提示室內或密閉交通工具等公共場所內的生物風險高低。根據公共場所的監測數值與結果,可以聯動通風設備的開啟與風量,或者進一步推薦執行紫外線照射、化學消毒劑噴霧等方法殺滅或降低空氣總體微生物的濃度,并采用化學消毒劑擦拭表面消除污染,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中,該室內空氣生物氣溶膠實時監測技術有望在醫院、公共交通工具、商場、政府辦公場所、寫字樓等室內公共場所發揮實時監測的“哨兵”作用,提升與完善測溫的以外的技術防控手段,對疫情防控與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發揮積極作用。
新聞中心